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德性的和谐。
一、人自身的和谐
个人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老子强调个人修养与自我的建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才能做到“智、明、力、强”,才能进一步展开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人性的约束,另一方面向往道的境地,即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无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都体现了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孔子在个人修行方面,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追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厚德载物”的境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孟子把这一思想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思想认为,生死和富贵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标,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人的道德和行为则是靠人的努力来取得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要求世人效法天德之刚健、勤奋和地德之博大兼容,并把这两种精神同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努力向上,力求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实现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孟子认为做人应该“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要保存他的本心,修养他的德性,以实现大道的要求,一定要修养自己,保持和天道的一致,这就是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就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内外在和谐,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衣食住行等等都不能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重要影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正是儒家追求的“孔颜乐处”。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提升,以求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所以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切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才可以使家庭和睦,才可以治理国家,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墨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主张“泛爱众”,是以儒家的等级差异观念为罪恶根源,在群己关系上反对以己示别于人。其爱人,完全以平等为准则,强调顺世、注重社会人性,看重现实功利。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 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