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谈国学的分类,《礼记·经解篇》讲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当时人们所认为最重要的学问,其中《乐经》已经失传。“六艺”仅仅是儒家系统的学术,并不包括其他各家的学术。
到了《汉书·艺文志》,即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儒、法、名、墨、道、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说的“小说家”,与今天的巴金、沈雁冰、王蒙等作家不同。当时的“小说”是指一种无足轻重之说,甚嚣于一时,可是很快湮灭,未成气候。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汉代以前流传下来的一部小说。
还有一种比较智慧的分类方法,就是任继愈先生,他划分了四个文化区域:第一个是鲁文化,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第二个是“齐文化”(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齐朝建立起来的,主要研习和传播管仲的法家思想和诸子思想,代表人物为管仲、荀子、邹衍、淳于髡等。淳于髡是滑稽家,非常幽默,滑稽家能够在帝王面前讲一些蕴含政治道理的笑话,使帝王在欢笑中理解这个道理,也是很重要的进谏方法。第三个是关中之学,主要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李斯,李斯和韩非都是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第四个是楚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和屈原。我认为任继愈先生的这种分类,是比较有意味的,而且概括性特别强。
中国的著述浩如烟海,《四库全书》共有8万卷,几十亿字,学者就是皓首穷经也无法读完。如《二十四史》中宋濂修的《元史》很难卒读,能够通读并且逐字推敲的,近代只有著名史学家翁独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玖对《元史》也有深刻研究。
历代认为“前四史”是奠定了中国史学体例的重要著作。“前四史”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讲到经史子集,子部和集部里有很多名家的著作,所以很难严格区分。比如苏东坡,在经、史、子部里都有他的著作,“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的《山谷集》、秦少游的《淮海集》、张耒的《柯山集》、晁补之的《鸡肋集》,都可以在集部里找到。我买了一部文渊阁《四库全书》,从中选了800部,要读30年才能读完。今年我已经72岁了,再读30年,得读到102岁,其中的乐趣不可言尽。
中国的古籍在历代流传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王弼的《老子注》有他修改的痕迹。西汉末年史学家刘歆修改《左传》,为王莽复辟制造舆论。再如,《古文尚书》是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在孔子的旧居墙壁里发现的。《今文尚书》是西汉时伏生根据记忆背出来的,是用汉朝的隶书写的。《今文尚书》见于前,《古文尚书》见于后,今、古文《尚书》之争,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这也是国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走进,范曾国学 走进 范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