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许慎的《说文解字》、郭璞的《尔雅》。《四书章句集注》把汉代的毛亨、郑玄,一直到北宋洛阳二程、张载的说法都纳入书中,解释得非常清楚。《说文解字》可以帮我们认识中国文字的丰富性。中国的文字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功能,比如说象形,以简约之笔,状其形貌也,如日、月、山、水;形声,有形又有声,如江河;会意,以事理组合,如忐忑不安,心一上一下;转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假借,就是本来没这个意思,“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思。中国文字本身之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像中国文字具有这么丰厚的、形象的、声音的意义。西方的文字是重音的,不可能从一个英文或法文单词,看出像中国文字包含的内容。而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可以讲出很有意味的道理。《尔雅》可以说是走进国学必须经常拿在手上的一本书,唐代陆德明说:“《尔雅》是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同道,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我自己很有体会,《离骚》中提到的植物和鸟类很多,都可以在《尔雅》里找到它们的渊源。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申椒、菌桂、蕙茝这些植物,在《尔雅》里都可找到解释。
此外,三国时王弼注的《老子》,晋郭象注的《庄子》都值得一读。还有几本书我想大家应该放在身边,以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字魅力的认识,既学了历史,又学了文学,即“史汉庄骚”:《史记》、《汉书》、《庄子》、《离骚》。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强调学习的目的应侧重于道德学问的提高与升华,而不是像孟子批评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
“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于“为己”之学提升到自己的心灵境界时,那么人类本身已存在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就和天地本体同在。那么,我们提倡的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便会成为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心灵的长城。
(本文为范曾先生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发言,有删节)
范曾 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有120多部诗、书画、哲学方面的著述,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鉴赏家,诗人。1984年,日本建立范曾美术馆。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称号。2010年,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1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范曾名誉博士学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走进,范曾国学 走进 范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