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梧桐山里的私塾部落(1)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梧桐山的风景
 




鹿鸣学堂每个教室里都悬挂着孔子像
梧桐山位于深圳东部,是深圳最高峰。每到春天,笼罩在雾霭中的梧桐山犹如仙境,吸引着深圳市民前来郊游踏青。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私塾、书院汇聚地,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循迹而至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目的只有一个,替孩子敲开私塾的门,离开学校,进山学“经典”。
梧桐山引来读经班
私塾,就在山脚下的梧桐山村,距市区不过10来公里,方圆不过2.3平方公里,由7个自然村组成。梧桐山原本是个荒山,2001年梧桐山水库建成后,这个只有700多户籍人口的落后山村,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膨胀到1万余人。
2002年,画家张中和从大芬油画村搬到梧桐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尤其对南怀瑾书中提到的儿童读诗书的画面念念不忘,“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他的儿子2001年出生,张中和决定要按照传统私塾的方式践行教育,风景秀丽而房租便宜的梧桐山被他视为施行这种教育的理想所在。
2004年,张中和找了几个朋友的孩子周末过来读书,并取名“蒙正学堂”(后更名为“得谦学堂”)。这一年,他的朋友蔡孟曹也从深圳布吉一家私立学校辞职过来,办了一家“梧桐书院”,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教孩子们学习琴棋书画,间或也会读读《三字经》等传统启蒙书。
带着几个孩子在深圳市内学习国内外经典名著的孟丹梅,也在2007年遇到了张中和,并来到了梧桐山。她的鹿鸣学堂成为当地第一家全日制的私塾,并很快发展到上百名学生的规模。随后,10余所私塾相继在这里落户,梧桐山成为远近闻名的私塾村。
城里人想来 村里人要走
“如果我小的时候就知道读经典的话,我的人生肯定有重大改变。”今年39岁的张皓,总在周末和寒暑假带着儿子参加业余读经班。3月26日出现在梧桐山的他,身着红色方格衬衣,背着儿子的小书包,跟十几个家长一起在天谦学堂的一楼大厅里齐声朗读《论语》。那天,8岁的儿子因为感冒没来,张皓自己却不愿意缺席。回忆当初看一个孩子学国学的纪录片时的感受,他说自己既伤心又激动,眼泪都流了出来。“我找到了对自己不满意的原因,明白了我对工作的困惑。”张皓尽管现在事业发展不错,但仍觉得不成功,“接触了经典(著作)之后,会用它指导我的生活,去与周围人相处,感觉受益匪浅。”如今,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已读过《论语》、《中庸》、《大学》……甚至还有一些英文著作。
目前,梧桐山的十几家私塾已经聚集了二三百个孩子,这个数量还在发展。许多家长甚至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里打拼,其中获得部分成功之后,已然对人生、生命以及小孩的教育有了新的省思。
但,没有当地村民。
“市里的孩子送到这里。他们(当地人)整天想的是怎么赚钱然后把孩子送到市里。”在得谦学堂的张中和看来,这是一个很奇特的交叉点。就在私塾悄然兴起的这些年,不断有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生活、创作。梧桐山村被政府冠名为“梧桐山艺术小镇”。
对于特地前来寻访的人们,私塾创办者心态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够广为传播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他们更担心媒体报道后会引来政府的干涉甚至还有被叫停的风险。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私塾,山里,梧桐,部落私塾 山里 梧桐 部落
下一篇:鲁迅为什么不喜欢绍兴||上一篇:范光陵与"新古诗"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