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梧桐山里的私塾部落(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读最可靠的书
天谦学堂一间教室里,一位男性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读书,他背后墙上的孔子像格外显眼。老师一边用手指着桌上摊开的书本大声领读,一边眼睛扫视学生,时而对学生跷起大拇指,时而指着某个调皮的孩子。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读书,时而挠头摸腮,时而拍手跺脚打节拍。
得谦学堂的张中和告诉记者,私塾的学习内容都差不多,涵盖儒释道和世界五大教经典,包括西方哲学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如果这个世界上连经典都靠不住的话,还有什么靠得住?”在张中和看来,经典从来不会骗人,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精华都在这里面。
远大愿景
徘徊了好久,邓永平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迈进门槛。
在音乐流淌的私塾里,这个36岁的男人终于道出了心事,他想让女儿退出学堂回到市内的小学。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晚课刚刚结束,仍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练习太极拳,沙袋、跑步机和滑板也在这个十来平方米的小院里各得其所。邓永平清楚,他的这个决定,将让7岁的女儿远离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也挺煎熬的”。不过,邓永平眼下最关心的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背过了这些东西,能够做什么?”邓永平相信未来也许会有一些空间,但他不打算拿自己的孩子做赌注,“这不是我们的家庭所能够承受的。”梅林小学的数学老师颜育群,也打算今年9月把6岁的儿子送回学校去读书,他说:“主要是被文凭卡住了。”
此种担忧,对于笃定读私塾的人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他们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只会愈趋开放,也许,到时中国会有专门的高等书院也未可知。“等他们13岁之前中文20万字和外文10万字都能够倒背如流了,就让他们进书院,那里会有更细的分科,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鹿鸣学堂做了3年老师的全哲澜解释说,目前没有书院是因为现在从私塾毕业出来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多。
梧桐山的教育构想,已经得到了部分家长的支持。张中和的得谦学堂,就得到了家长上百万元的资助,其中钢琴有6架,古琴11张,剑道、弓箭、武术馆统统都有,“而且人力资源越来越丰富,包括我们教钢琴的都是在深圳市内最好的琴行里面教钢琴的老师。”
成亚杰7岁的儿子是得谦学堂当年接收的第一个外来学生,现在每天晚上8点钟晚课结束回家后,他都会跟父母分享自己一天的见闻。“这是最好的,不要回家之后皱着眉头说还有一堆作业,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很放松。教育的智慧就在这里,不要让他觉得这是学习,那是玩儿。”
身为小学教师的成亚杰,对于梧桐山私塾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它符合人性”。“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讲,一个读经村是不够的。我希望它能做出一种模式,能够在全国推广。我希望读经村能够遍地开花。”成亚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必然会成为好多家庭的另一种选择。
(杨正莲 周丽/文 甄宏戈/图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16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私塾,山里,梧桐,部落私塾 山里 梧桐 部落
下一篇:一个真实的朱熹是什么样子(2)||上一篇:南宋叶适:以"功利之学"来反对朱熹理学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