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华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2)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与永恒价值
文化遗产不仅荟萃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为人类留下来丰富的精神遗产,启迪了人们的心智。这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历史证明,中华文化遗产有着向心性的凝聚力、文化连续性的传承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力。
文化遗产的魅力来自于文明认知的基础,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播,因为它具有全人类共同信奉的普遍价值,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展示人与人之间礼让和睦相处的理想,蕴含着平息人类种族争斗和谐准则,寻求天下大同的远大理想,所以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永恒价值。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相比,中华文化遗产有几个显著的历史形态:
一是中华文明古老独特。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像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民族并不多见,而且中华文化遗产起源独立、自成体系,虽然吸收了许多外来文明,并受到外来势力的侵犯,但始终延续发展至今没有中断,可以与其他伟大文明并驾齐驱。而且中华文化遗产地域空间巨大,各地、各族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呈现出链条延续的特点。
二是中华文化影响辐射。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自古就对周边国家产生过文明影响,尤其是东亚国家文明发展的一支源流,汉唐以来就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和中西文化交往,向亚欧大陆和整个亚洲产生过辐射影响。
三是中华文化不断扩展。随着近现代海外移民的扩大,聚族而居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即局域完整的“唐人街”“中国城”等。这些华裔族群不仅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而且他们作为华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认同,既是所在国重要的“东方遗产”,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见证与扩展。
四是中华遗产环境独特。就中国国内遗产类型说,历史类、考古类、墓葬类、都城类等遗产都有着叙事空间,包括建筑民居、城镇街道、牌坊门墩、寺院道观、园林公园、科技工程等较为明显突出。实际上体现文化交流、人与自然和谐、宗教信仰的遗产也很多,这些均与环境独特有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遗产正是运用独特的个性充实着“原真性”文化内容,写实着“原整性”价值。
五是中华遗产特色鲜明。中国遗产特色不是单一色调,“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玉脂白”“长城灰”等丰富多彩,一看即是中国色彩。“长龙舞”“狮子舞”“秧歌舞”“红绸舞”“踩高跷”“功夫拳”等百花齐放,一看就是中国元素。民间传统是文化交流最好语言,也是中华文化最真切的形象传达。
人类文明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文化如果不借鉴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很难得到发展,也不会汇聚成巨大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保守固步自封,甚至逐渐萎缩。中华文化遗产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春秋战国基础上崛起的秦文化,吸收了各国的精华包括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接纳了各样的人才,终于统一了中国,秦陵兵马俑的艺术造型震惊了世界。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流传千古的丝绸之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从此频繁不断。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高峰,从7世纪到9世纪,长安是当时东亚的国际大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王公贵族,外来移民人数急剧增加,波斯(伊朗)、天竺(印度)、日本、高丽等几十个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到达长安,外来的音乐舞蹈风靡长安。唐代出土的金银器皿、雕塑壁画、锦绣毛毡、都屡屡展现着异国情调、外来艺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大国,从历史到现实的华裔族群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从母体带去的中华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战争与侵略的史册,而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见证,是与所在地区人民共同合作和贡献的记录。许多华人聚集生活的唐人街地区文化就是中华遗产存活的地区,它们并不是一种重回历史现场的景观标志,而是活的灵魂和民族亲情的枢纽,开启着文化多元性的未来。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遗产总有其占据主导的地位,当代中国文化复兴高潮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传统文化遗产中的许多精华也成为引领的方向,历史遗产在世界文化多样化格局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遗产的载体、物证、符号、象征等等都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85年后已有40项世界遗产,中国文物作为中华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40年来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60余项展览,世界观众达4000多万,每到一处都受到西方首脑政要亲临观赏和民众的赞誉欢迎,通过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美学价值传播了中华文化,赢得了民族文化尊严感与文明成就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交相辉映,中华,文化遗产,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中华 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
下一篇:"文明"与"文化"(3)||上一篇:论诚实守信(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