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红楼梦》中病志成经典医学文献

编辑:秋痕 来源:半岛晨报
 
红楼脉案 
  栏目主持 穆晨曦
  讲解嘉宾 原所贤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科普作家 
  嘉宾简介
  原所贤潜心于《红楼梦》与中医药文化的探究,在《红楼梦学刊》、《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百年红学》、《浙江中医杂志》、《中国性科学》、《健康·红楼医话》、《家庭医生》、《中国中医药报》等发表与红学相关的论文6篇,科普作品80余篇。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主讲《<红楼梦>医药考辩》;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市民大讲堂主讲《读红楼 话健康——<红楼梦>中的养生文化》等讲座;大连电视台《健康动起来》栏目《<红楼梦>中人的养生之道》主讲嘉宾。出版的著作有《文苑杏林话中医》、《食疗药膳家常谱》、《虫类药证治拾遗》、《成语典故话中医》等;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交流学术论文《<红楼梦〉方剂考释》;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交流学术论文《<红楼梦>中的芳香美容方药小考》等。
  主持前言
  脉案,又称医案,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病志。中医脉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冢宰》。当时宫廷医学已明确地分为四个专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其中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足以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医疗卫生行政组织和管理方法就已颇具规模。宫廷医生们的薪俸,是要凭治疗疾病的书面记录来划分等级的。
  原所贤说,《红楼梦》写了若干种疾病,若干味中药,若干种方剂,也写了若干个医案。如第14回写迎春染疾,“看医生的启帖,讲论症源,斟酌医案”,启帖指的就是医案。因版本的不同,红楼医事众说纷纭。他认为,从完整的病案学的体例来看,《红楼梦》中能称作医案的,一是第10回儒医张友士给宁府的秦可卿诊病立案时的口述,一是第83回,御医王济仁为黛玉凭脉论证后的书写。纵观这两则脉案,囊括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脉络清晰,辨证精当,方药准确。
  曹雪芹听从脂砚斋劝说 将“淫丧”改写为病死
  曹雪芹是一位兼通医理,博学多识的文学家。他写医生精心刻画,言疾病令人信服,用方药信手拈来。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第10回原文写的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中,对应的也有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的图解。后来,曹雪芹听从了脂砚斋的劝说,将“淫丧”改写为病死,并详述了儒医张友士初次造访宁国府,为秦可卿诊脉论病的经过。
  张友士诊脉后说了一通中医脉象学术语:“左寸沉数,……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切脉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对于脉象,通过脉位、次数、形态、节律等来体认,便有浮、沉、数、滑、涩等脉象的称谓。原所贤称,由于疾病的表现复杂,大多时呈现出邪气兼挟,数脏同病的症候,往往会出现“复合脉”,如浮数、沉迟、弦细、滑疾等,反映了人体不同脏腑的不同病变。所以如今有人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医理论,发现它具有相当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稳态构建。
  先诊脉后言症,是古代医家诊病的特点,即“色脉诊”。《红楼梦》中有许多医家诊脉言症的描写,这既是曹雪芹生活积累的再现,也说明他的中医脉诊学知识的丰厚。如胡庸医为晴雯和尤二姐诊脉,王太医为贾母诊脉,毕知庵为宝玉诊脉等,都写得细致入微。张友士用中医理论推论了秦氏脏腑虚弱所出现的症状,包括“经期不调,夜间不寐,月信过期,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等,这些症状得到贴身服侍的婆子的证实,“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 ”
  秦可卿“聪明太过”引致重症 现代医学认为不良情绪可致病
  推论症状后,张友士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的理论做出诊断,秦氏患的是经血不能按时而至的“月经不调症”,否定了前面的医生认为“有喜”的诊断,指出病因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张友士称秦氏的病不是“一朝一夕的症候”,并说她“心性高强,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这说明七情内伤,特别是忧虑过度是导致病情的内在诱因。其实秦可卿的“心性高强”也是无奈的,她并非大家族出身,所以上下迎逢,处处小心。婆婆尤氏曾说阖府上下无人不喜欢她,其实这恰恰证明了秦可卿凡事周全,导致自己思虑太过,一点小事都放在心上,连弟弟秦钟在学堂里打架都能让她气上一场,可见她心事多重。直到临终前还托梦于凤姐,说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齐家道理,发出盛筵必散的警示。
  现代身心医学将不良情绪视为致病原因之一。人在紧张、恐惧、愤怒、哀伤、忧思等情志和心理氛围中,可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使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形成新的分泌组合,临床上便表现为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女性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与内分泌调节是同步的,这正是经期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内在机理。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是《红楼梦》中众多汤剂处方中唯一书写完整的处方。儒医张友士正是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从调节脏腑气血的盛衰,平衡人体的阴阳入手,着手组方择药,治疗秦氏的病。从方名来分析,益气,气为肺所主,亦即益肺;养荣,荣与营通,营气是血脉的组成部分,心主血,犹可言养心。所以,益肺、养心、补脾、和肝正是治疗秦氏病情的基本治则。
  御医为黛玉开出“黑逍遥散” 肺病源自肝郁,补药不可乱服
  原所贤称,《红楼梦》第83回黛玉的医案写得非常经典,理法方药俱全,具有宫廷医学的特色,是古典名著中难得的医学文献。“如果说儒医张友士口述的脉案还有些繁琐冗长的话,那么御医王济仁的脉案则老到凝练,可透视这位出入贾府的宫廷御医的医道风骨。 ”
  此回中,太医院的王御医来到潇湘馆为“病西施”黛玉看病。他给黛玉诊了脉搏后,在梅红单帖上写了一份完整的脉案:“六脉弦迟,素由积郁。……故拟‘黑逍遥’以开其先,‘归肺固金’以继其后。不揣固陋,俟高明裁服。 ”
  王济仁的脉案规整简洁,结构严谨。先言脉象:弦迟,点明病因:积郁。次析病机:肝气旺克脾侮金。再写症状:咳痰、咳血、纳呆。接着拟定治则:疏肝保肺。王太医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详析了黛玉以肝郁为总病因而引发的心肺脾脏气失调而出现的肺阴虚亏损之虚。证情虚实错杂,故治疗上先用疏肝理气之剂,然后以扶虚补肺、涵养心脾之方而善后。
  看后40回中“黛玉医案”一节 似乎是曹雪芹的残稿
  统观王老太医的这则内科病的脉案,言简意赅,章法分明。笔墨虽省,却直道精处,具有宫廷医学特色。清代医家程钟龄在论述补法时说:“病邪未尽,元气虽虚,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拿黛玉之疾来说,咳吐痰血只是其病标,而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才是其症的本质。王济仁运用中医的补法于一症,循序渐进,把握病机,代表了太医院御医的学术水准之高度。书中还提到王济仁在脉案后写了七味药和药引子即“黑逍遥散”的方药。原所贤说,此方剂出自清代江苏吴县名医徐大椿的《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从治则的确立与方药的选择来看,对黛玉因积郁而致的肝郁脾虚之疾,是颇为对症的。 ”
  一般认为《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出自高鹗的续写。不过原所贤认为,后40回中也许有曹雪芹的残稿,因为黛玉医案一节看上去似乎应出自曹雪芹的手笔。“因为后40回中大部分医药和疾病的描写非常粗糙,缺乏功力,我觉得高鹗很难写出如此精妙的医案。 ”
  相关链接
  《史记》载名医扁鹊医案二则 西汉淳于意留下25个“诊籍”
  淳于意25个“诊籍”是有记载最早的医案
  中医病案学源远流长,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传·成公十年》中,就记载了医缓为晋景公姬獳治病的轶史,故有“病入膏肓”的典故;《左传·昭公元年》中有医和为晋平公姬彪治病的病案记载,明确指出病因是“近女室,疾如蛊”。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福虚篇》中,则记载了楚惠王吞食水蛭后,腹有瘀血的宿疾竟得以痊愈,是一例虫药疗疾的医案。但系统地记载某位医家医案的,当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文中所载的扁鹊入虢国之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望齐侯之色,推断他病将不治,是名医扁鹊的两则医案。
  书中载录最多的是仓公即医家淳于意的25个 “诊籍”,是迄今为止文献记载的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医案。淳于意曾任齐国的太仓令,故又称“仓公”。他曾师从名医公孙光学医,公孙光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他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和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三年后,仓公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患者诊治疾病。
  “缇萦救父”出自淳于意之女
  后来因为给齐文王治病不效,王公贵族遂诬陷仓公“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皇帝诏令他进京问罪,小女儿缇萦坚持随父进京。她上书朝廷,申述自己的父亲无罪,并愿意为奴以换取父亲的自由。经汉文帝诏问后,遂将淳于意赦免。 “缇萦救父”的典故正是出自于此,汉文帝因被她的孝心感动,从而废除了“肉刑”。
  淳于意在回答汉文帝询问时,叙述了自己学医行医的经过,业务专长和诊疗效果的25个诊籍,格式为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症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等妇科病案六则,齐王中子诣婴儿的“气膈病”等小儿科疾病两例;齐侍御史成等“病得之内”即与房室有关的病案三例。 25个病案中,治愈的15人,死亡的10人。
  大师章太炎感慨医案的可贵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科学技术发达的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本草学著作和方药书得以刊行,其中就有医案专著问世。进士出身的医家许叔微,曾任集贤院学士,故时人称之为“许学士”,他对《伤寒论》研究颇深,著有《伤寒百证》、《伤寒发微论》等,其中的《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作者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例,其特点是先案后论,是中医史上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
  明清时期,中医病案学日趋成熟,出现了明代医家薛己的《薛氏医案》,汪机的《石山医案》,清代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等等。
  近代精通医学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中医的生命力和理论的创新都来源于临床疗效,历代医家的医案正是这些歧黄古术的继承者的毕生心血的结晶。对于中国医学乃至中华文化的复习者来说,是一笔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案可稽的文化遗产。
  (原所贤)

关键字: 内容标签:志成,红楼梦,文献,医学,经典志成 红楼梦 文献 医学 经典
下一篇:齐而不齐才是美||上一篇:浅析人的自身和谐(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