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石刻是中国式的纪念和记忆,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中国式”。中国石刻尤其是汉唐石刻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石刻的特点。第一点是体制形式。碑志形制虽然各地各代不尽相同,但大致体式是一样的,而且,刻石时对石材选择非常重视。唐代的很多巨碑到现在一千多年,敲上去还当当作响。一些名家书写的碑刻经过无数次棰拓,依然完好。
第二点是文章形式。石刻文章绝大多数都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碑文。碑文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散文的序,一个是韵文的铭。我要强调韵文的铭,从汉代、唐代到宋代,一直都有人把铭文称之为“铭诗”。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称呼名副其实,值得重视。从文体的角度看,汉唐石刻有各种各样的文体,一般来说,不是高手没有资格撰文。
第三点是艺术形式。刻石要请书法家来写,碑上的篆额、墓志的篆盖,都要请当时的名家,旁边还刻一些纹饰,极具艺术价值。今天研究中国美术史、艺术史、书法史,几乎没有办法脱离石刻,宋以前的书法史主要是建立在石刻文献基础之上的。如石刻中的唐代书法家,初唐时代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欧阳通父子、薛稷与薛曜兄弟;盛唐时代有李阳冰、颜真卿、李邕、苏灵芝、褚庭诲、蔡有邻、韩择木、史维则、梁升卿、徐浩;中唐时代有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晚唐五代有徐铉与徐锴兄弟。
第四点是文献形式。石刻文献有三种形态:实物的石刻、拓本(包括照片)的石刻和录文与题跋的石刻。如果说实物石刻的中国特色还不够突出的话,那么,拓本和录文、题跋肯定是有突出中国特色的。别的国家对于石刻的研究,没有像中国那样传统悠久、资源丰厚。
第五点是礼仪形式。汉代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立碑?因为立碑关系到社会观感、家族脸面。碑不只是一个家族的事,是与死者相联系的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责任。汉代有所谓会葬制度,立碑以后,汉代人在春秋佳日都会到墓上去凭吊,所以,墓场成为东汉人很重要的亲族聚会的场所。我们读《世说新语》,看到杨修经过《曹娥碑》,读到当年蔡邕留下的几个题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实际上,很多人都会像蔡邕那样到墓上去看看,读一读碑文。
除了形式外,汉唐石刻的内容也独具中国特色。首先是刻中国的经典,包括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经典。以儒家为例,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七次刻经,为什么要把儒家的经典刻在石碑上呢?东汉时,文献传播非常艰难,要把经书刻在石碑上,立在洛阳的太学门外,供人抄写,以便传播。所以,就有了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刻的《熹平石经》。接下来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又一次刻石经,后来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后蜀广政元年(938)又刻过两次,汉唐之间共刻过四次石经。从文献传统、学术记忆和文本记忆来说,汉唐之间这四次刻经是比较重要的,后面三次尤其最后两次即南宋石经和清代乾隆石经,在文献价值方面已经不重要了。南宋印刷术兴起以后,石刻在文本和文献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石刻中另外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是药方。如果说石经代表的是精英社会和经典知识;药方则代表着是民间社会和日用知识。龙门石窟里有一个石窟叫“药方洞”,刻了140剂药方。另外,像华山莲花峰、衡山也有药方。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石壁上还刻有《针灸图》。
从学术上来说,宋代发展起来的金石学对于石刻的保存、传播和影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天研究汉唐石刻,很多文献为什么能够看到?那是因为从宋代开始,以欧阳修、赵明诚、洪适为代表的学者,收集石刻并进行整理研究。他们还为这些石刻做了一些题跋、校正,留下了他们研究的心得,对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金石学兴起的历史,其实可以说就是对中国记忆文化收集、编辑、珍藏、转化、积累、传播和研究的历史。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对欧阳修、赵明诚他们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唐,石刻,记忆,纪念汉唐 石刻 记忆 纪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