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现代道德人格的文化养成(2)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网理论
 
三、文化理性是道德人格的评价准则。 
  文化理性形成于历史传承过程,它将隐含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权威榜样中的道德规范归纳升华,通过社会赏罚、社会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进行传播,激发人们的荣誉感和耻辱心,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道德准则。合理的道德评价准则离不开文化理性的支撑。 
  (一)文化理性引导文化人性。 
  首先,以理性引导人性,是当代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当代发展蕴涵着理性与人性重新结盟的要求。在尼采看来,伟大的哲学应当具有艺术的功能,它解放人的灵魂,给思想插上翅膀,让人变得完整。[9](p20-210)罗蒂认为,哲学不再是一种文化奠基活动,而是一种对人的教化活动。在文化的诠释中,人性被理解为人的一般本性,人只是一个抽象物。因此,不能揭示人的真实本质。而且,文化主题的更新换代经常使自身陷于矛盾而不得不自我推翻,这使文化对人性的要求日益迫切。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表明,理解人、说服人、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理性力图开辟的前进道路。 
  其次,以理性引导人性,这不仅是文化本身的诉求,也是道德发展的需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技术理性对此束手无策,人们迫切要求文化理性对人类怎样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作出负责任的回答。文化理性应当指明生活的方向,使人们在高度物质化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安宁,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化提出的要求。在文化与人的相互接纳中,人提炼理性,理性唤醒人性的自觉,理性与人性相携走向共生。在文化理性和人性之间创造道德人格的新生命。 
  (二)文化理性评判道德人格。 
  首先,文化理性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审视。文化理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自身道德生活的自觉认识与把握。它形成人们的一种道德信念,并主动地将之付诸社会实践,从而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文化理性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未来趋势有“自知之明”;对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优势和缺陷“心中有数”。雷吉斯·德布莱指出“,20世纪是一个重视自己在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的时代。在21世纪,至关重要的将是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文化中、信奉什么样的宗教、说什么样的语言。” 
  实际上,这就是指一种文化理性。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审视,道德人格体现了文化反省和文化存在的有机统一。 
  其次,道德人格的文化性,来自于文化传统的限定。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生存的应对方式,文化的限定就是生活方式的限定。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背后,都隐蔽着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在这种独特的生活基础上,就会产生独特的道德人格;同样,任何一种道德人格也都将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向这一现实世界给出自己的提问,进而回应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道德人格是从文化和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文化性格,失去这一文化性格,道德人格就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支撑。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背景文化具有隐性的规范作用,他称之为“无意识的选择标准”,它用隐含的文化价值表达自己的文化意志,支配在这一背景文化中的教育精神及其发展模式。文化具有理性的规范作用,传统正是这种文化理性的代表。认识传统的文化理性,才能理解道德人格的文化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完善它,确证其文化合理性。 
  再次,道德人格的完善,取决于文化理性的评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并不必然具有高尚的人格。 
  这就是知识与人格的分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人并不因有了知识才有德性,而是因有了德性的智慧才使得知识的运用造福于人类。科学如果没有德性的智慧、没有终极价值的存在,将是盲目的,难以成为人类服务的真正力量,甚至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当代社会,进行知识、精神与伦理的价值整合,正需要文化理性和整体观念的人性的进一步结合。以文化理性保持主体的道德同一性。使道德主体克服因社会地位和生活变化而导致的处理利益关系的标准和方式的变化,预防因各种因素所引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波动,在各种诱惑下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 
  置身于文化时代,现代人对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其道德人格塑造应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这就要从理性出发,为道德人格选择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文化传统规定了道德人格的文化起点,给出了道德人格可能发展的文化轨迹;它不仅限定了道德人格的文化内涵,而且决定了道德人格只有契合文化传统的内在精神,才能以一个合理的身份进行道德实践。 (作者:魏黎波)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尼采。尼采反对瓦格纳[M].陈燕如,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养成,人格,道德,文化养成 人格 道德 文化
下一篇:走近逻辑:宝贵的批判性思维(1)||上一篇:发现金瓶梅(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