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传统,初始于《春秋左氏传》,又为太史公司马迁所发展成熟。故,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才说:"按字书云:'传者,传也,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故今辨而列之,其品有四:一曰史传(有正、变二体),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曰假传;使作者有考焉。"有关于此,顾炎武《答汤荆岘书》也曾说及:"附传于卒之下者,正也;不系卒而别见者,变也。"以此例之,今之敦煌卷子中讲唱历史故事的"变文",正是西晋人杜预所说"错综经文以尽其变"的"传"之"变例";正是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所说的"史传",且是其所说之"史传"的"变体";正是清人顾炎武所说"传"之"正"、"变"二体的"变体"。此正所谓"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语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此一类"变体史传",很为正统经学家和史学家所垢病。(案:"变文"在隋唐之后的湮没,与此不无关系。)如《孔子家语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所载宰我的话便说:"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变),谙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唐人刘知几《史通》也说:"始自两汉,迄乎三国,国史之文,日伤烦富。逮晋已降,流宕逾远。必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缪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夫聚蚊成雷,群经折轴,况于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自兹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句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以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载。""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或体兼赋诵,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直到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仍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魏晋时儒家讲经】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学者以此益奇之,而以辨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此等人可以为人师乎?然以诡词动众,亦能取宠一时,而铿铿说经者,或反为人所讥评焉。""当时传经,最重讲说。讲说之间,唯音辞风采是尚,或取辩于口给以御人,能平心研讨者盖寡。"如不论价值观念的差异与褒贬,以此反观敦煌"变文",恰正如其所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经传经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