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帝王的自称与别称

编辑:秋痕 来源:郑州日报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为“孤”、“寡人”、“不谷”。“孤”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少德之人;“不谷”即不善之意,因为“谷”可以养人,为善物。当然,这些都是君主们的谦称,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起初是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的代词,相当于现在的“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遂成了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称帝王为“天子”,是说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万岁”一词原本是人们于喜庆之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称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了帝王专用的代词。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后来,“陛下”遂成了群臣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为“陛下”,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别称,帝王,自称,古代别称 帝王 自称 古代
下一篇:精神家园三人谈(1)||上一篇:文言名篇背后故事:兰亭 与王羲之的心灵茶会(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