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话说回来,也正因为这个过程太过自发,既得不到社会上层的疏导,也得不到社会系统的配合,所以如果从知识生产体系的整体要求来看,尚未得到制度上的理顺,甚至未曾得到思想上的确认。我经常把当前所遭遇的困境,概括成“高不成,低不就”六个字,它概括地凸显了我们在国学方面所遭遇的困难。
先从“低不就”的缺失情况说起。由于自发的“国学热”,我小女儿刚刚升入幼儿园小班,班里三岁左右的同学都会熟练背诵《三字经》了。她妈妈很着急,觉得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宽慰她——不怕,反正她的老师也没学会开讲,无非是孩子们背一些无意义的音节罢了。真的,我们的幼教老师尚且不懂,而孩子们也只是仰着背诵而并不真懂。
由此再转念想想,既然面对着有这样大的人才缺口,再回望一下许多正为学生分配担忧的师范院校的语文系,为什么不能去做出断然的举措,去应对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呢?——这就属于我所说的“低不就”了。不过,大家又会遗憾地发现,教育部的那一套早已彻底西化的学科配置中,根本就未曾留下所谓“国学”的容身之地;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现代化的”学科中,所谓“国学”根本就不算一个学科。
也许有人会安慰我说,如今快要在历史学科的名目底下,分给国学一块狭小的生存空间了。——这一点我当然也知道,我本人也曾在“征求意见”的表格上签上了“同意”的字样。然而,即使那件事终于干成了,也证明不了什么,那不过是强把一个原生的大坛子,塞进一个舶来的小坛子中。要是真正懂行一点,根本就不会这么乱打补丁,而应当把眼下无论在国内外都正逐渐失去确定学科对象的、当年是比划着西方而发明出来的中国文学系,干脆借机辟出相当一部分来,改造成海峡对岸那样的“国文系”,让它真能去循序教导阅读古文献的各种功夫,以便为今后的国学发展奠立起扎实的学术根底。
说完了上述那类“低不就”的情况,我们还又看到,一时间竟成立了那么多的“国学研究院”,似乎迎合了对于国学的普遍热衷,好像很符合潮流。不过,仔细琢磨一下人们的办院构想,却觉得更加令人担忧,因为很少有人真正领悟到了早期清华国学院的要诀,而我们由此也就触及了“高不成”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只要是以“研究”为使命的高等研究机构,就不能只是在迎合这个高涨的市场,而一味去欲罢不能地、甚至不知所云地出去讲学。而更关键的重心毋宁在于,必须打造出相应的机制和氛围,以便在国学方面可以持续创造出足以讲谈的文化内容。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不成低不就,国学高不成低不就 国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