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对待命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心里要想得很清楚,有明确的目标、信念,有很高的自觉性。把自觉性提得很高的,在中国古代,孟子是第一个。
我接下来讲的第三个问题,与我们也直接相关的,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古人怎样认识、排遣不如意的事情呢?他们称之为“命定”,所谓“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很多事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因此我遭遇多少困难、多少痛苦,都是命中的安排。《孟子》书里对此没有直接的反映,但是也谈到“正命”,就是把命摆正,正确地认识命运的左右。东汉哲学家王充,不断观察东汉社会,发现当时做官的没有几个好的,德行都不行。什么原因呢?王充就讲了,一个是“命定”,命中注定;另一个是“偶遇”,遇到有人提拔他,他就升迁了。孟子在他之前,但不是这样讲的,他主张要正确地认识命运的左右。就是“正命”。孟子举例子:虽然死生由命,你也不要站在一堵危墙下,等着那墙倒下来把自己砸死;明知犯法是要被判刑的,还要去犯法,那就叫“不知命”。实际上,这是对命运持否定态度的。
正确地对待命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心里要想得很清楚,有明确的目标、信念,有很高的自觉性。把自觉性提得很高的,在中国古代,孟子是第一个。怎样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呢?第一,孟子提到,首先你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什么是人性”是一个大的讨论话题。孟子的回答是: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不大,就是那么一点点,就是人有理性,而其他动物没有理性。
理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孟子明确回答,有四种:第一种是“恻隐之心”。孟子举例子,通俗易懂,说有一个小孩子正在快跑,就要掉到井里去了,生命就要发生危险了。作为人,天生就有人性,就一定赶紧上去把小孩子救下来。阿猫阿狗有没有这种“恻隐之心”呢?没有。
第二种是“羞恶之心”。就是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是有羞耻心。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和他的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人,先天地决定他不是好人呢?学生说:“老师,有。 ”王阳明说:“那你举个例子。 ”学生说:“小偷。 ”王阳明当时没有说话,没有表示否定。刚好书院抓了一个小偷,王阳明把学生叫过来,并对小偷说:“把你的衣服脱了。 ”小偷说:“不脱!不脱! ”王阳明说:“你看,他不脱,体现他有羞恶之心。他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为一个好人。 ”问学生同意不同意,学生连声说:“同意,我同意老师的看法。 ”这个故事很好,很体现人性。
第三种是 “辞让之心”,就是要懂得退让、恭敬。还有一种是 “是非之心”。人慢慢长大以后,要懂得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这“四心”,孟子认为是四个起点: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把这“四心”作为四个开端,然后充分地发挥出来,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充实,就能充分体现人性之所在,就能养成四种道德——仁、义、理、智,达到人性的完满。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所说的“人性论”,历史上叫做“性善论”,讲得是很有道理的。他鼓励人向上追求,不要沉迷下去。
若干年前,一些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把“人性”变成一个很不好的词,一谈人性,就要谈阶级性,人性变成一个很空洞的阶级概念,好像所有资产阶级的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无产阶级的人性也都是一样的。其实这是很不同的。我觉得我们现代人,第一要做有人性的人,第二要做有宏大志愿的人。前面讲的“四心”只是一个基础,还要把这四种本能、四种品质都发挥出来。孟子给它一个词,叫“尽心”,就是把人性善良的方面尽量发挥出来。 《孟子》书里专门有一篇就叫做《尽心》。这发挥还不一般,是要经历生活的种种痛苦、磨难,而且磨难越深刻越好,越能把人性善良的方面发挥出来。所以孟子有这样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命运对你一次又一次考验,你不断地遭受失败,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你的内心因此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你从此更加成熟。
演讲者小传:
张岂之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 1951年在重庆教育学院任教。 1952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孟子,生活孟子 生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