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下海”第一人
当代励志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既有集体的迷失,又有个体的盲从。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考上一个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好像是前两年,湖北的一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讲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的时候,他说你不要认为学习是为了谁,学习就是为了自己,你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挣大把的钱,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儿,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你不能说他这个讲得不对,这些也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心中想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唯一的一个出路,那可能你一生就不会幸福。这种单一价值观,会把人定位到一个非常狭隘的地方去。目前的现实都知道,若干人报一个大学,报一个热门专业,好歹考上了,毕了业却找不到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理想的时候,自己定位又很高,可能就会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所以,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它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不要认为考学是唯一的一条路,在这里孔子是我们的榜样。
实际上在我的考据当中,我认为孔子是中国“下海”的第一个人。孔子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为了学习六艺,又为了养家糊口,曾经面临很矛盾的选择。在动画片《孔子》中有一集讲这个故事。他好不容易做上季孙氏家的乘田,季孙是当时的大家族,他做上乘田以后,就类似于进入了现在的仕途,他就有能力再往上走,类似于做了一个当今某个机关的公务员了。但是他觉得那个乘田很具体,影响他学习六艺,很苦恼,没有时间,怎么办呢?后来有一个人告诉他,如果你要做相礼的话,所谓相礼就是当时主持婚礼、丧礼的这些司仪,你做这么一次的话,你挣的口粮可能供你吃两三个月。孔子一听这个好,如果我做一次司仪,就能够有两三个月的俸禄,就可以拿出时间来学习了。所以他就毅然辞去了乘田的职务,去当了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司仪。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一定不要盲从,人家去学钢琴,你的孩子不喜欢,而你还非要他学,要他成为钢琴家,这肯定也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我在深圳生活十几年,我认为深圳有些人的价值观相比来说是比较多元的、开放的。我有一个朋友是国家公务员,他的家庭非常好,住着上千万的房子,他的女儿是深圳电视台的记者。女儿在去西藏支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藏族的艺术家,但是他是农民。回来以后,她就说服她的爸爸妈妈,把这个男孩子叫到深圳来,给他找一份工作,然后就嫁给了他。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觉得很幸福。男方的父母来到他们这么好的房子里面,丝毫不觉得拘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里有一千多头牦牛,有多少羊,他们是那样想的,他们的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个女孩子就觉得,这个男孩子懂艺术,他跟我是意趣相投的,我管他有什么样的出身干什么。
所以我最后的一个结语,在我的理解当中,孔子是这么认为的,成功的价值观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或者是在这条路上走着,就是一个最大的成功。你可能在这个走着的过程中,不会取得一个辉煌的成果,但是你用它,用成为君子的标准来安顿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活得非常有目标感,不迷茫,幸福指数就高了。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是成功的,不一定是达到一个多么辉煌的成就的时候才是成功。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朋友,如果教育自己的小孩,如果我们是学生,我们可以按这个来要求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淡定的心态,也可能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主讲人:赵先德 王慧根据讲坛录音整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励志,当代,导演,成长,动画,教育孔子 励志 当代 导演 成长 动画 教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