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儒学"三弊":眼中只有《四库全书》(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读书报:杨先生从研究现代文学转向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近时又有关于先秦诸子发生学的著述问世,在传统文化领域耕耘多年。作为一名资深学者,您如何看待最近这些年兴起的国学热?

    杨义:国学是民族学术的综合文化体,是民族文化血脉相承的旗帜。以“国”称“学”,我们应该对之有一份亲切而尊重,敬畏而开新的文化自觉,把它做新、做强,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现代发展相称。

    一百年来,国学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章太炎、梁启超都在谈国学。现在我们也在谈国学。但是,我们的文化姿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初国人讲国学是一种保守的姿态。国学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碰撞后产生的。当时的国学反映的是忧国忧民的一种思虑,是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坚持和文化的反思,是在西方思潮冲击下产生的文化反思中的应变和求变。

    不同于前者的是,21世纪的国学思潮是全球化趋势和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全面复兴的背景中出现的,是文化自尊、自立、自新、自强的一种姿态。同样一个名词,我们却发现历史不是重蹈覆辙,而是走上新台阶。对国人来讲,国学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张崭新的、有品位的文化身份证,是我们寻找精神归宿的自信的、有趣味的精神家园。对人类来讲,我们应该点化和提升东方智慧,为当代世界贡献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

    我想讲一讲最近想到的“三字诀”原则,就是从、比、化三个字。我们在文化上应该走出狂热的“从西”和迟暮的“从古”的姿态,走出“从”字而采取“比”字,如《说文解字》所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采取与世界民族比肩而立,比较进取,比比创新的姿态。不是有个词语叫“比比皆是”吗?“比比”就是多,就是采取开放兼融的态度博采广纳,以资创新。首先要在深度开发本土核心的经验、智慧和血脉的基础上站稳脚跟,同时放开眼光,敞开胸怀,接纳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文字学上还有一个“倒从为化”的说法,就是“从”字右面的“人”字倒过来,就成了“化”字,原来的事物翻一个筋斗就进入化境。比如外来的佛教翻一个筋斗成为禅宗,它也就成了国学,而且以中国思维方式影响东亚,影响世界。因此,无论对传统文明、还是外来文明的成果,中国语义学上相互关联的从、比、化三个思维程序都是饶有深意的,从以深入,比而对话,化出新创。这也是我们国学研究中,应该综合使用的“三字诀”思维程序。

    读书报:我们看到,在国学热的同时,也有一些令大众质疑和唏嘘的事情发生。在国学传播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杨义:我们现在讲国学,是在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环境下来讲的。国学传播就是要让国学走向广大民众。我认为,文化的建设有两个东西很重要:一个是原创性,一个是共享性。原创性是共享性的灵魂,共享性是原创性的基础,二者应该相互促进,浑融一体。

    在共享性方面,媒体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制度起到很大作用,应该精心规划,广泛调查,选择好能够发亮的话题,以及研究有素、又长于表达的讲述者,让民众共享文化创造和国学智慧的喜悦。不然的话,我们的文化就可能出现脱层的问题,在价值层面,讲的时候有很大的道理,但是做的时候却略显低俗。在学理层面,不是说没有精深的研究,而是说某些脱离精深研究的耍嘴皮子备受青睐。这就提醒我们,在传播国学过分讲究点击率和收视率的时候,要注意防止肤浅化。我们有必要时时自省,现在“热”有无虚热的成分?通过大众传媒的“国学”里面真货色到底有多少?有多少东西是兑的口水?我们要注意,国学传播水平既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档次,也模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档次。不要给人一种误解,原来国学是那么肤浅,那么满是噱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学,四库全书,眼中儒学 四库全书 眼中
下一篇: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上一篇:扬州东阁官梅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