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傅佩荣:被误读的孟子(2)

编辑:秋痕 来源:文化中国
 
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战国中期提仁政,当然是吃力不讨好。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一心只想着称霸天下,统一各国,根本听不进所谓仁政。孟子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事实上孟子常常直接说出来,国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照样坚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够统一天下,并且长期维持太平。因为古今中外的社会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与民同乐。
孟子还把这种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实在详细的经济政策上。《梁惠王篇》里描写一家几口人,怎样种桑树,怎样养猪、养鸡,让我们觉得这个哲学家真辛苦啊,还要教导一般家庭的农事。这样一来,老人家到五十岁就有丝织品可穿,到七十岁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王政、王道的开始。孟子配合经济政策来讲仁政,从下层的经济谈到上层的仁政,还讲到有恒产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
孟子强调,只有读书人,即使没有恒产照样可以有恒心。这就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振作了。当然这不见得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有的如果觉得待遇不好,就不想做好人、做好事了,甚至变节了。但这不妨碍孟子的理想,因为确实有很多读书人,虽然没有恒产,却能坚持到底,将儒家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实现出来。
孟子的第二个委屈,就是他这么好的仁政理想,却被人说成是迂腐、是空谈。
最大的委屈是什么呢?孟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问题当然有自己的一贯之道,有非常彻底的理解,那就是他的人性论,这恰恰备受委屈。
两千多年来,人们常谈到孟子的人性论,后来还把它总结为《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可孟子说的是“性善”,绝对不是“性本善”,这一点他一再强调,还用了各种比喻来说明。什么叫比喻呢?对于某种不能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本体,只好通过比喻去想象、了解。孟子说,人如果有本体,它就像火开始向上烧,水开始向下流,野兽开始奔向旷野。他接连使用了三个动态的“向”来做比喻,可见讲的不是“本善”,而是“向善”。
人性向善,就需要通过教育、修养来引导人。如果讲“本善”,教育和修养就无法落实了。再比如,为什么有人做坏事呢?因为整个社会形势太坏,风气不好,很多年轻人受到影响,就会有行为偏差。如果讲人性本善,就成了静态的本质,动弹不得,不会有这些变化。
孟子这一套人性论思想非常精彩,却被很多人误读了千百年。可见,他的思想确实值得重新认识,完整理解。
 
内容简介
古代学问大家韩愈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人生在世,什么是立身的根本?什么又是快乐的源泉?傅佩荣教授从几千年前的《孟子》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说:“‘真诚’才有力量,这是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性向善,孔孟之道即是追求止于至善的大同境界。在此一努力过程中,我的人性得以实现,而这正是‘乐莫大焉’。”
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所做大型系列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从人性向善、修身养性、教育思想、仁政理想、人生格局等全面解读《孟子》,娓娓讲述当下生活中,如何安定身心、面对困境,如何修身处世,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
作者介绍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并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作传统文化讲座。著作逾百部,如《向庄子借智慧》、《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孟子,误读,傅佩荣孟子 误读 傅佩荣
下一篇:“判人生死”法官成立“桃花诗社”(2)||上一篇:民族民间音乐首获“山花”青睐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