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学研究的展望与思考(1)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新世纪以来,“国学”一词成了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话语,“国学”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在当代中国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兴趣。既然如此,热爱“国学”的人们,势必要对“国学”的定义界限、研究范围等安身立命的关键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讨论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就我个人的意见:在当今开展任何关于“国学”定义界限及研究范围的讨论,都是没有文化意义的。新时期的“国学”,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展示。这种象征意义的“国学”,既可精细到小学文字训诂考据,也可拓展到56个民族大家庭的集体历史与文化记忆。因此,无论是国学还是其他的人文科学,都不应该预先设定一种什么样的界线范围以及研究理论与方法,而是应当以更加宽容的学术态度来包涵不同流派的学术发展。“国学”学院派的学术规范应当继承发扬,大众化的国学著作也应该有她的一席之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国学研究的多样化、大众化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当然,我们在讨论“国学”的发展趋向的时候,人们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国学”究竟有些什么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国际间文化学术交流促使中国文史哲或国学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分配制度的转型,经济利益对于文史哲学者或国学研究者的诱惑力也有所增强。在这空前的社会激变中,不能不使得中国的文史哲或国学向多元的价值取向转化。而国学功能的多元化势必促使中国的国学研究出现不同的走向和层面。
一、“资治教化”及其变异走向
中国文史哲或国学所一贯追求的“资治教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很多,这也就更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从过去的历史中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这点上讲,今天的国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史国学“资治教化”的优良传统,对于净化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的许多国学研究者,也正是抱负着这样的理想,在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文化艺术、学术思想,以及官僚腐败、反贪得失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确实起到了“资治教化”的良好功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社会政治环境大大宽松,人们已经不再把“国学研究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奉为不二的圭臬,但是学者们所重视强调的“古为今用”的国学借鉴价值,无疑将在今后的“资治教化”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得到应有的发扬。
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展,文史哲或国学学界在继承“资治教化”传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异情况。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无限爱国”。爱国主义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有些学者把爱国主义称之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充分反映了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感。但是,弘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虚构子虚乌有的事情来误导人们。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慨叹中国的科技物质等许多领域落后于洋人。于是,一班所谓研究历史者,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中找出种种了不起的发现,证明凡是洋人有的东西,中国早已有之。我们只好姑且把这样的“资治教化”功能称之为“无限爱国”论。近年来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历史国学研究新模式。国学研究能够为发展区域经济做贡献,当然也是一项有助于“资治教化”的好事。无奈许多人走进这种研究模式之后,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迷失了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等国学的本性。近年来,许多所谓的研究者为了地方和个人的利益,涂改历史、伪造文物的事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差不多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公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展望,思考,研究国学 展望 思考 研究
下一篇:挑战愚昧国学(2)||上一篇:《千家诗》暗藏"潜规则"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