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通常被解释为一种“辨析判断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因而委员参政议政的“睿智之言”,必然应建立在对事物周密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本质,切中要害;提供的建议具有“最优”且“最宜”的特点。一个好方案应该具备“中庸”的理性——恰到好处而不失偏颇。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至少它要求建议者掌握的信息丰富一些,看问题要站得更高一些、更深远一些或者更全面一些。
所谓“智者见于未萌”。“智慧”往往出现在人们没有觉察也不易觉察的地方,是独立思考、独具慧眼与发现创造的结果。因而“睿智之言”有可能因为“超前”而被冷遇。“睿智之言”也必然会有一针见血的揭示与批评,但建树比批评更难,也更加宝贵。因而真正的智者不会刻意标新立异,更不会人云亦云或者曲意逢迎。
智慧不用装扮,不会张扬。按道家的认识,事物的最高境界甚至看上去有点像它的反面,因而有“大智若愚”一类的说法。“大智若愚”同样不是装扮出来的,与“装愚守拙”不完全是一回事。“装愚守拙”有世故、精明、圆滑、老到、投机取巧的内涵,精于此道者只会明哲保身、顺意承欢或者三缄其口、噤若寒蝉,不容易出“睿智之言”。
孔子以“知(即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认为智足以“辅仁”,但是“智、勇”都需要“仁”德的规范与制约,认为有智慧的人尤其应当具备好的德行,因为智不施于正途将为害无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干脆说:“美德即智慧”。我很喜欢这句话。
(作者:王东林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智者,见于智者 见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