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代大阅甲名满天下 康熙盔甲轻如棉袍

编辑:秋痕 来源:半岛晨报
 
康熙的“黄金甲”轻如棉袍 
  □栏目主持 梁巍
  □讲解嘉宾 曹丽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盔甲,也叫甲胄、铠甲、介胄,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是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盔与胄是保护头部的防具;铠、甲与介都是保护身体的防具。盔甲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服装形式被广泛使用着,随着历史的发展,盔甲的形制、作用、功能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润发与周杰伦在战场上身着的黄金铠甲吸引了不少眼球。其实这里体现的是古代皇家盔甲的形制。本期做客嘉宾、来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曹丽芳老师就为读者讲解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气、也是最华丽的皇家盔甲——清帝大阅甲。 

  “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 ”
  大阅甲由来
  为配合清代盛大阅兵式而定制
  清朝以弓马定天下,入关以后把骑射奉为祖制,为了保持传统和整肃军容,制定了大阅制度和行围制度,定期由皇帝组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用以检验和提高八旗兵的战斗力。大阅作为清代的一项重大的典礼活动,由皇帝全面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军队的武功技艺,八旗军队各按旗分,披铠戴甲,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各种技艺。康熙、乾隆两朝十分注重武备,不仅经常举行大阅,并多次强调八旗训练的重要性。康熙曾说:“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兵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预为整备,朕将亲阅焉。 ”此外,乾隆还作有数首大阅诗,其中一首为:“时狩由来武备修,特临南苑肃貔貅。龙骧选将颇兼牧,天驷抡才骥共骝。组练光生残雪映,旌旗影动朔云浮。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猷。 ”从诗中可以看出,乾隆对大阅兵的重视程度。
  从康熙二十一年起,康熙皇帝每年都用围猎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训练军队的实战本领,并把围猎、大阅的礼仪、形式、地点、服装等都列入典章制度中去。大清国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参加这种活动的,也都要穿盔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清宫兵器,其中有一批乾隆八旗大阅盔甲。八旗大阅盔甲是八旗兵在大阅典礼时所穿用的礼服,其中最为精美珍贵的自然当属皇帝御用的大阅甲。
  大阅甲精品
  康熙大阅甲耗费不少黄金
  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黄缎绣彩云金龙纹棉大阅盔甲,是康熙帝大阅时的御用之物。该甲为上衣下裳式,由上衣、下裳、袖、护肩、护腋、前遮缝、左遮缝几部分组成,穿时用扣襻及丝绦连缀成一个整体。这套盔甲上衣长75.5厘米,下裳长71厘米,两袖通长158厘米。康熙大阅甲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其上衣云纹主要用绿、墨绿色等,其间四合如意云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用粉、红色等组成。上衣正面黄缎地上布满金帽钉,左、右各以金线绣一条正面升龙,上衣背面与衣前纹饰颜色一样,所不同是居中绣有一条正龙。衣下摆处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其左、右护肩,面部蓝地绣金龙各九条,并在中部镶嵌有一红宝石和一东珠;左、右护腋、前铛、侧铛颜色均黄缎地,布金帽钉,各绣一条正龙及平水、寿山、云纹等纹饰。下裳为左、右两铛,每铛均为黄缎地,上绣行龙十六条,在每两条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以丝线固定排列整齐。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大阅盔甲并不主要以金属制甲,但是大阅甲周身金线及金帽钉等也要耗费不少黄金才能制成,而其分量却是十分轻便,大概也就是一件棉袍的重量。曹丽芳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大阅甲并不是在战场上所使用的盔甲,而是一种礼仪盔甲,因此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是清宫现存的盔甲中最为精美的甲胄,堪称珍贵的艺术佳品。 ”
  乾隆大阅甲嵌宝石珍珠70余颗
  和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有一件类似的大阅甲胄。乾隆的这件大阅甲上衣长76厘米,下摆宽74厘米,袖长87.5厘米;下裳长70厘米,下摆宽57厘米。胄通高31.5厘米,直径21厘米。这套甲是用小钢片连缀而成,表面只露金、银、铜、黑四色圆珠组成的云龙图案,重15.4公斤,由乾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工,至乾隆二十九年完成。用材有芜湖钢、金叶、银叶、红铜叶、黑漆。制作过程是,先将芜湖钢打成厚约1毫米、长4毫米的小钢片,将小钢片的一端凿成半圆珠形,并分别包上金叶、银叶、铜叶或涂上黑漆,另一端钻一个供穿线连结的小孔,然后将它们组成云龙,一排排地用线穿钉在底衬上。底子银色,龙身金色,龙发龙须龙尾铜色,钩边线黑色。全套甲共用60万片小钢片穿连而成,甲里铺丝绵和绸里。据说,在制作时,先试做成一块钢布,乾隆帝见到钢的颜色不够华贵,指示要改为金、银、铜、黑四色,次年又做了试样,验明四种颜色不变,才于乾隆二十六年正式制作。其胄以皮胎髹黑漆,镶有金、珠装饰,周围饰龙纹,并以梵文与璎珞相间,胄顶以金累丝为座,嵌红宝石及大珍珠70余颗。头盔上面有镀金梵文三重,总共44字。据《清内务府档案》载,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这套乾隆大阅甲虽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大阅甲改良
  乾隆为大阅特制兵丁礼服
  清代一般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曹丽芳老师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清代常用的盔甲规制,乾隆帝曾命令制作新式八旗兵丁礼服,专门用于大阅会操穿用。
  曹丽芳介绍说,特意为大阅典礼制作兵丁礼服,在清代只有乾隆一朝。这批盔甲除大阅典礼时穿用外,平时收贮于紫禁城内。乾隆时期,大阅典礼多在北京的南苑举行。大阅的场面很是壮观,届时,皇帝全副武装,骑上战马,在众皇子的扈从下,上三旗侍卫随行,依次检阅八旗军队。八旗各营身着大阅盔甲,接受皇帝的检阅。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曾绘制了一幅“乾隆大阅图”,形象地描述了当年的盛况。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多次实战用兵,武功强盛,志骄意满,夸耀“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乾隆深知骑射之重要,为八旗兵丁制作大阅盔甲,是他为保持满族“骑射武功”而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大阅甲特色
  重量最轻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据悉,五代十国的盔甲发展基本沿袭唐末制度,铠甲又重新全用甲片编制,其重量至少也有几十公斤。而据记载,我国古代的盔甲也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其重量一般在三十公斤左右。
  而到了清代,则是轻甲发扬光大的年代,也就是说从重量上看,清代的盔甲更加轻便而易于使用。曹丽芳老师告诉记者,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也称铁叶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种铠甲。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这种棉甲看上去就像一件棉大衣一样,特别之处在于其铁叶并不是缝制在棉布的外面,而是嵌于内侧的,这就与时下盛行的许多清宫影视剧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将士盔甲铁叶均露于衣外的情形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一般实战中的盔甲,即便是皇上御用,也很少会出现真材实料、真正意义上的“黄金甲”。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盔甲小简历
  盔甲在我国应用很早,大约在原始战场上已经出现。当时为了抵御敌方的矢石矛斧,氏族的勇士们用藤木或皮革创制了原始的甲胄。
  到了商周时代,制甲的原料以牛的皮革为主,在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铠甲。从汉代经三国魏晋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铠甲都是基本按一定的规制而制作,只是在铠甲的外貌和防护部位的组成方面有所变化。到了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曾兼管军器监,从而使铠甲和兵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明代的铠甲出现轻重交替使用的现象。将军所穿的铠甲多以铜铁为主,士兵则穿锁子甲,腰部以下配有铁网裤,足穿铁网鞋。清代则吸收了其他各民族戎服制作的长处。
  趣味阅读
  《乾隆戎装大阅图》曾拍出天价
  四卷《乾隆戎装大阅图》描绘的是乾隆四年十一月,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共二万人的盛况。阅兵后的第七年,乾隆皇帝下令,由金昆等十余宫廷画家,按照阅兵时的壮观场面绘制,尺幅巨大,纵六十八厘米、横十五米,描绘了官兵共一万六千人,人物和坐骑造型生动细致。《大阅图》共画有四卷,分别为第一卷《幸营》、第二卷《列阵》、第三卷《阅阵》、第四卷《行阵》,现在存世的只有两卷,其中第二卷《列阵》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
  画中的乾隆皇帝身穿戎装,着铠甲、戴头盔、佩腰刀、挂弓袋箭囊,威风凛凛,最能突出其皇威的是乾隆所骑的一匹浑身雪白的高头大马。画中几乎不用绵长的线条,多为短线,讲究质感的表达,这卷《大阅图》画卷中的乾隆皇帝和坐骑,均出自御用画家郎世宁之手。
  其中《阅阵》长约1550厘米,装潢精美,前后均以织云龙纹缂丝包装,此次流入市场其珍贵极为难得。《阅阵》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图中所画不少于1.6万人,每人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中间位置,穿盔戴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面貌与郎世宁绘画的另一幅乾隆单骑《大阅图》巨轴相似,画面呈现强烈的纪实性,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据史料记载,负责绘制该幅作品的宫廷画家金昆曾因对军队阵形排列不熟悉,被乾隆皇帝否定而欲加革职,最终画家作出修改并完成了该幅画卷。
  该件《大阅图》作品曾于2001年首次现身拍卖市场,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秋季拍卖中以估价待询上拍,但最终未获藏家的青睐。而在2004年香港佳士得春季的拍卖会中,该件作品再次亮相市场,得到了买方的认可和竞投,终以2796.6775万元易主,从此带动了整个清代宫廷书画在艺术市场中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态势。在2008年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这件拍品被给予8000万港元的估价,虽然最终6786万港元的成交价未能达到这个估价,但仍然创造了清宫廷绘画的最高价。
  《乾隆戎装大阅图》是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宫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乾隆皇帝戎装骏马,英姿勃发,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郎世宁于公元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公元1715年由欧洲耶酥会葡萄牙传道部派到中国,于康熙末年进入宫廷供职,起郎世宁作为汉名,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郎世宁在北京病逝。 据中新社报道

关键字: 内容标签:棉袍,名满天下,盔甲,清代,康熙,大阅甲棉袍 名满天下 盔甲 清代 康熙 大阅甲
下一篇:国学视角下的审美人格构建||上一篇:曲黎敏妙解阴阳之道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