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抚今追昔,些许欣喜,些许伤怀。老屋是上世纪80年代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分配房,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兴起加房加面积,复又添得小房三间,算是单位福利,与老房一桥相连。母亲指着桥那头小书房说:“那时你不安于在家乡教书,在这屋中发愤读书考研,三更睡,五更起。你爷(父亲)常常起床过桥,以手叩门,说:儿,你要注意休息,研究生考不考得上,无所谓,身体要紧。你不答应,你爸又回卧室与我说,儿能努力,吾心甚慰,我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曾祖父更是太学生,我限于时代,奔波辗转于生计,不曾多读书,儿能续此家风,好事,好事。”正如归有光所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徘徊瞻顾稍许,不得不起身离开。家乡作为二线地带,近年经济飞速发展,房价飞涨,居住大不易,我家的老屋,也奇货可居,早已租予生意人。归来故乡,却无居所,居所倒在广州,带着这种奇怪的感觉,投宿宾馆去也。
归去来兮,何必远游兮。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少年时常嘲笑这教条的迂腐,现代化的交通条件,早将远游排除在不孝的罪名之外。然而,1998年当我考取广州暨大研究生,南下负笈求学时,这种对于远游的担忧终于第一次变成感性的画面。那日,我与父母忙着打点行李,父亲一面打点,一面对前来祝贺的邻居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想留在身边养老,如今要高飞,我心里舍不得,怕老病时无人照顾,罢,罢,罢,儿子功名要紧,发展要紧。在舍不得与豁达大度之间,眉宇间弥漫轻雾般的忧愁。
故乡赤子何曾不如此?蒋琬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西蜀,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曾国藩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北京,鏖战长江,开创洋务;禹之谟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日本,跟随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宋希濂舍不得此处,还是去了广州,求学黄埔,北伐抗日,陷入内战迷途后又在共产党引导下迷途知返;蔡和森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长沙上海,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壮烈殉国。这块土地上,多少舍不得,然而,时代的发展又让这些舍不得变成舍得。在这种毅然远行的壮志当中,其实也有多少像我父亲那样的长辈,明明心里舍不得,却还是最终舍得,他们的牺牲有多大,游子的步伐便能迈多远。
归去来兮,祖坟萋萋兮。遵家乡旧俗,父亲亡去前三年,春节不会亲友,不上门拜年,头件事就是给父亲拜坟年。大年初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父亲坟茔前春草欲绿未绿,我跟家里人说:正月初一是大节,大家欢欢喜喜地给父亲拜年。游子归来,在父亲坟茔前讲的是湘中口音,祭的却是广东特色的荔枝龙眼菠萝。“於餐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父亲,您若有灵,品一口荔丹和蕉黄,这也是苏东坡祭韩愈的广东水果,湖南的魂魄,享着广东的瓜果,古典的保留,现代的嬗变,都在这温带故土供着热带水果的仪式当中。
归去来兮,乡愁如此多骄兮。正月初四,又是一程高铁,嗖,又是齐白石故乡,嗖,又是王夫之故乡,嗖,又是张九龄故乡,嗖,一炷香后,高铁转地铁,听得报站:农讲所。这正是那个湖南韶山游子在五羊古城创办的革命圣地。游子都走远了,鸟倦飞未必还,化成大鹏上云霄。
两炷香之间,我手里拿的是故乡游子写的家书。那游子在北京,在武昌,在九江,在南京,写回给荷叶塘的家书,讲的不是壮丽的异乡事业,却是家中的爷娘,说:“时时有归家奉养之志”,讲的是家乡旧山上已老的松竹,叮嘱屋前要插些竹子,种些庄稼,养些桃花,“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他的乡愁如此美丽。乡愁之美丽,撑起整个中国之美丽,养活整个中华文明的一团“春意思”。但愿这美丽乡愁,我与蒋琬共之,与曾国藩共之,与蔡和森共之,与毛润之齐白石共之,与余光中共之,与天下游子共之。
结语:21世纪的社会,高铁速度的社会,五千年的文化只是窗外的山河,一甩而过。
然而,眼前甩过,心中却不甩过。那些人伦的温情,那些宗法社会特有的人情维系程式,是不是也应该与当今的社会形态做一个恰当的结合?正如微博拜年,网上祭祖,无论怎样现代化的外壳,总要兼容古典美丽的乡愁内容。(刘黎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归去来兮,人伦,乡愁,中国,情结,文化,载欣载奔归去来兮 人伦 乡愁 中国 情结 文化 载欣载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