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样可以用许格的心理学术语来解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如前文所述,许格将人类的认识过程划分为直观、观念和思索三个阶段,其中“直观”复又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理论的情感或认识的情感,主体精神与外界事物相接之时,后者通过刺激激发了我们对它的兴趣,而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又使主体在物与我的关系中重新发现自己;处于物与我关系当中的物从而引起我的注意;成为我所“直观”的对象。在“直观”当中,原本在主体情感当中模糊不定的东西,重新获得了明晰的形式,“直观的特性在于使外物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如同自然物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当中一样。主体的情感越是主观,直观就越是显出客观的本质”(《心理学》,第30页)。这意味着,精神越是专注于外物,外物就越能够脱去“我的色彩”,继而呈现出其客观、自然的面目。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也。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个意义,王国维在下文中又指出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从而将其读入康德的“优美”范畴。在《判断力批判》第45节中,康德认为,优美艺术是“一种看起来同时是自然的艺术”,因为一旦创作者受某种主观因素的支配,无论这个主观因素是概念还是规则,优美艺术便不成为优美艺术,而变成了机械的艺术。“当自然同时看起来是艺术之时,她是优美的;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虽是艺术但依旧看起来是自然时,她才能是优美的”(Kritik der Urteilskraft, Akademie Auflage, Berlin,1991, 第306页)。正如许格在《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直观”或王国维所说的“观物”中的“观”(schauen),指的不只是用眼睛来观察物,而是主体精神入乎物内,又出乎物外的体物方式,而“直”(an-)则赋予外物以一种客观性。能以直观方式“观物”之人,在康德看来是“天才”,而天才是不多见的,因此王国维相应地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学,境界,王国维,来源西学 境界 王国维 来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