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文要求中小学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因为“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各界对此热议不断,有人赞同,也有人从中看到了“理性和权力的自负”。随后,媒体又重炒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的一个观点———照《弟子规》《三字经》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再次引发舆论风潮。
大人先生们念念不忘“国学经典”的传承,又担心下一代良莠不分,更忧心他们学了“国学经典”后到社会上“吃亏”,实在令人感佩。在一个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一再中断的社会,继承和发扬国故虽属必要,却也并非易事。首要的问题是,你要布道,自己先得懂道;否则,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更昏昏。
何为“国学”?至今众说纷纭,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以“国学”之名四处招摇。然而,像季羡林和章太炎这样名山事业迥然相异的学者,竟同被捧为“国学大师”,则既可见“国学”概念之混乱之滑稽,亦可见人们对此并无深究之意。《弟子规》《三字经》流传久远,称之为“经典”或无疑义;而若说“国学经典”,照“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之定义,则《唐诗三百首》似更相宜。但诗赋文章之流,又似乎入不了“国学大师”朱熹的法眼。这笔糊涂账,不算也罢。不过,提倡什么,总得要先懂点什么;矮子看戏,人云亦云,则提倡也无力。
现今的中年人,无论官做得多大、提倡“国学经典”的调门多高,倘无家学或自学,大抵没有受过《弟子规》《三字经》的熏陶。自己不懂或一知半解,却偏要提倡或者反对,总不免隔靴搔痒之讥。有的文化名人,连孟子一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都解释不通,却还有那里起劲地提倡读经。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原则当然正确无比,但现实困难是,不少学校和家长都表示,对于《三字经》《弟子规》里面的内容,分不清楚哪些算是精华、哪些算是糟粕。岂止“不少学校和家长”,恐怕主管教育的人士也未必能分清楚,否则,早就搞出了一个不会“扭曲学生价值观念”的范本。
大人先生们只有自己先把基本问题搞搞清楚,再去教给孩子们,才算是负责任的态度。自己尚稀里糊涂,闹得不可开交,却要向孩子们推荐这、不推荐那,就不仅“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而且会导致学生的价值错乱。不过,我说大人先生们先懂点“国学经典”,还有另一层意思。《三字经》《弟子规》多是对“弟子”的训诫,大人先生们总是高高在上,但其中也有很好的思想,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类。如今的大人先生们,对孩子们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有几人自责?以为自己多吃了几年干饭就可以无师自通、不学而教,又有几人自省?高尔基说,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必须具有相当才能和广博知识才行。
钱文忠教授的观点,自是极而言之,但我以为这样的说法未必成立。首先是单靠《三字经》《弟子规》能否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其次是这样的孩子能否不食人间烟火。大人先生们若都照《三字经》《弟子规》的标准行事,应可培养出奉行同样标准的下一代,也就无所谓吃亏不吃亏。若大人先生们行不顾言、言不顾行,则下一代即使《三字经》《弟子规》倒背如流,也不过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顶什么用?
《三字经》《弟子规》一类“国学经典”,固然蕴涵一些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让现时代的学生摇头晃脑去诵读,确也不免使人生发不知今夕何夕之情,我也不认为这些“国学经典”能涵养合于时代精神的意志品质。陈独秀哪怕只有一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也要比这些老古董更先进、更博大。英国《儿童十大宣言》中有所谓“生命第一,财产第二”、“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由此尤不难看出,即使在当今时代,“立人”理念的差距依然可以大到怎样的程度。(作者:滕朝阳 北京青年评论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请先,国学,提倡,弄懂,反对,经典请先 国学 提倡 弄懂 反对 经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