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还有一个见解也很独到,认为《红楼梦》是对古典文学的叛逆,因为书中隐藏了很多现代元素,像女权意识等。儒释道三家,蒋勋认为作者最不喜欢儒家,所以书中领悟人生的多是空空大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之类的人物,并依此称《红楼梦》批判和颠覆了儒家。蒋勋把《红楼梦》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规范的儒家世界,一个是大观园的园林世界,他把大观园看作是恢复个性和自我的世界,是与儒家对立的世界。俞平伯和余英时对《红楼梦》也都有过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分法,只是不像蒋勋那样把现实世界完全归于儒家,而把另一个理想世界看作是与儒家对立的。在我看来,大观园中仍是儒释道交融的世界,儒家在其中甚至是一种主导的价值观。
儒家的孝道,可以说是大观园秩序的一块基石。无论是贾母在贾府的权威,还是元妃省亲,或者是宝玉等小辈对贾母、王夫人等的完全服从,彰显的都是儒家的一个“孝”字。大观园中因孝而表现出的家庭温暖、和睦的气象,说明作者对儒家主导价值“孝”是完全认同的。都说《红楼梦》是一部情痴之书,而书中最着力表现的即是亲情,这与儒家的孝道是分不开的。
从书中能看出,贾宝玉对“四书”这样的原始儒家经典也是认同的。作者仍是推崇“四书”的,他鄙视的是那种“国贼禄鬼”的假道学,认为他们篡改了圣贤之言,把圣贤思想当作了名利的敲门砖。此外,作者在薛宝钗等人身上,也设置了很多儒家元素。比如宝钗比较注意节制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她对大多数人都抱着一颗体谅、仁爱之心,全力帮助周围的人,这是儒家仁爱、忠恕思想的体现。在第八回,作者写到宝钗,称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种藏愚守拙的行为背后,也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即便在贾宝玉身上,我们仍能看到这种仁爱思想的体现。他对大观园的女儿们都一视同仁,无论是小姐还是丫环,都保持着一份敬重。虽然偶尔闹闹小性子,也只是对着那块通灵宝玉发脾气。
《红楼梦》的最精彩处,就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者合而为一的价值体系。书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也有渴望心灵自由、空灵的释道思想。而大观园这种私人空间,正好成为展现这一复杂思想的最好领地。作者真正质疑和批判的是功利主义的儒家,对真正的儒家思想并没有颠覆,他期望实现一种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境界。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山水园林在儒家中也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从大观园的整个思想根基来说,儒家思想仍是其中的主导。即便其中有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也是对异化的儒家思想的批判,表达的却是对正统儒家学说的信奉。正如《红楼梦》第一回所昭示的,那块顽石因无材不能“补天”发出怨叹一样,作者真正向往的还是经世致用,加入到补天之列。只因明世济道的儒家理想无法实现,作者才发出了“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叹息。正是这一声叹息,成就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大观园,作者尽可能地在吸纳那些有利于小说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说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融的一个舞台,这正是它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独特之处。《红楼梦》作为一部奇书,与它这种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从这点看,蒋勋说《红楼梦》批判和颠覆了儒家,不能不说是他解读《红楼梦》的一个瑕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红楼梦,颠覆,并未,儒家思想红楼梦 颠覆 并未 儒家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