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高僧慧忠:生活是一种修行(2)

编辑:秋痕 来源:大河网
 
寓佛理于生活琐事,教学相长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慧忠在淅川白崖山修行的四十年间,与门徒弟子相互砥砺,通过对每天生活领悟令己淡泊通透,看清天地法则规律。这便是每天在修行。
慧忠公案极多,此处所选四则,都发生在慧忠与弟子间,可视作慧忠版《论语》。皆小事,以小见大。皆琐事,仍透露出活泼生机。不是佛教中人,一样可从中学到人生通达智慧,这应该是记者写慧忠的现实意义所在。
第一则公案: “非公境界”。
在白崖山,慧忠常与弟子紫璘供奉讨论问题。一天,慧忠上堂坐到座位上,紫璘说:“请师父立个议题,让我来破解。”慧忠道:“议题已立好了。”紫璘道:“是什么?”慧忠道:“果然未见立出议题,这不是供奉的境界。”说完,慧忠起身下座。
慧忠未立议题,却说议题立好了。他立的议题是什么?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识到了,讨论问题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但他无意识。慧忠意识到紫璘境界与己不同,还执著于运用语言的“立义”方式。慧忠又以“下座”点明自己出题立义。
这则公案,说出了打破人们思维定式,是禅师让人明心悟道惯用招式。
第二则公案: “佛曾迷否”
这则公案仍发生在慧忠与紫璘之间。
慧忠问紫璘:“佛的意思是什么?”紫璘答:“是觉。”慧忠又问:“佛曾迷茫过没有?”紫璘答道:“不曾。”慧忠反问:“既然不曾迷茫过,那还要觉干什么?”紫璘无言以对。
有觉才有智慧,才能成佛。成了佛才不会迷茫。这是悟道成佛的常规顺序。慧忠换角度说话,即成佛者不会迷茫,不迷茫就不用觉。对这样背离常规的思维方式,紫璘不熟悉,无言以对。
第三则公案:“三唤侍者”
慧忠国师唤侍者,侍者答应了。如是者三次。国师道:“我以为是我辜负你,谁知却是你辜负了我。”
这是禅宗一段著名公案。文字短,意境长。禅门无门,如何得入?慧忠那一日,可能是要点醒侍者,所以有了这出戏。但明者自明,盲者自盲。国师无奈,才说那句话。
第四则公案:“不断世谛”
慧忠忌日里设斋食,有和尚担心他为设斋不参加正常佛事。问道:“国师还来否?”应真道:“国师不具有那种俗心。”那和尚接着问:“既然没俗心,那他干吗还要依俗设斋?”应真答:“这就是不与世俗之心断绝。”
无俗心又不断俗心,看似矛盾,实际相容。慧忠出世环境里无俗心,世俗环境里也能与世俗道德观念符合。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所谓“入世生活,出世人生”。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担当了唐朝两朝国师。(盛夏)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是一种,高僧,修行,生活是一种 高僧 修行 生活
下一篇:高僧慧忠:生活是一种修行(1)||上一篇:明朝出了个王阳明(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