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春秋故事如何飘洋过海 赵氏孤儿海外传播之路(1)

编辑:秋痕 来源:太原晚报
 
说《赵氏孤儿》,盖因它的早成名与大影响,自 《左传》、《春秋》、《史记》直至元杂剧,甚至在法国乃至欧洲一些国家引起的轰动,而这,与法国文豪伏尔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在信息通联尚不发达的时代,一部《赵氏孤儿》是如何漂洋过海展现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面前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马若瑟的翻译
1752年,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以元曲《赵氏孤儿》为蓝本,创作了《中国英雄》,使之成为欧洲最早改编中国戏曲的作品之一,在意大利和欧洲流传甚广。
17世纪的法国,汉学的领先程度已经让其他欧洲国家望尘莫及,《中华帝国志》等一批著作的面世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中国”,成为18世纪中国文化热的主要源头之一。马若瑟是久居中国的法国传教士,为了让欧洲学者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的价值,1731年年底,他用了七八天的时间,完成了对《赵氏孤儿》的翻译。马若瑟托两个送信人把包裹先交给了杜哈德——他当时正在编辑《中华帝国志》,就把《赵氏孤儿》的译文用上了,然后又把包裹还给了傅尔蒙——当时法国皇家铭文美文学院的院士、法国的中文权威。傅尔蒙见到此剧本发表后很是吃惊,公开指责杜哈德,因为马若瑟在给他的亲笔信中明确地把稿件的发表权交给了他。这场笔墨官司打了很多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傅尔蒙有理。
马若瑟为什么在百种元剧中选择了《赵氏孤儿》?有学者说,因为这出剧在元剧中最符合当时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理解: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主题来自古代历史,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重大题材;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也必须用诗体。中国戏剧从来都不讲究时间和地点一致,但除此而外,《赵氏孤儿》在其他方面都严格合乎法国悲剧的要求。另一方面,剧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也是吸引马若瑟的原因之一。
马若瑟虽在中国生活长达30余年,但对中国戏剧艺术和中国诗词似乎还缺乏深入研究,他在译介过程中,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因为其中富含我们所陌生的隐喻,其修辞法也是我们难以领会的。”故将占全剧一半篇幅的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仅以“他唱”二字代之。他的译本仅保留了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原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已荡然无存。马若瑟节译的《赵氏孤儿》进入法国之时,正值法国和欧洲“中国热”方兴未艾之际,它一传入法国便引起了一些作家、批评家的关注,促进了中国文化热潮的高涨。
马若瑟简介
马若瑟出生在法国北部城镇歇尔堡。1698年来华后,在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等方面付出了30多年的心血,直到去世。他在汉学方面造诣极深,被后世学者公认为是西人汉语文学专家和易学专家中的佼佼者。马若瑟有许多重要的著述或译著。在涉及中国语言文字的著作中,他的拉丁文手稿《汉语札记》堪称传世力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飘洋过海,之路,孤儿,春秋,赵氏,传播,海外,故事飘洋过海 之路 孤儿 春秋 赵氏 传播 海外 故事
下一篇:“喜欢芳官很天真” 王蒙新书评红楼人物||上一篇:儿童读经首倡者王财贵:诵读《论语》最解惑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