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哈德编的集子中读到马若瑟翻译的中国悲剧时,伏尔泰产生了构思一部悲剧的想法。他对《赵氏孤儿》的艺术水平心存质疑,但认为这个中国戏“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大帝国所曾作和所将作的一切陈述”。他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他把故事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期向后移动了一千七八百年,又把一个诸侯国家内部“文武不和”的故事改为两个民族之争。他还遵照欧洲新古典主义的戏剧规则,把故事时间从20多年(据伏尔泰说是25年)缩短到一个昼夜,剧情也被简化了;更有趣的是,他还根据当时“英雄剧”的写法,加进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他承认,从纪君祥、梅塔斯塔齐奥、马若瑟的作品中汲取了完全不同的剧情作为他自己悲剧的主题,他的《中国孤儿》与上述两个剧只是“名称相同”而已,但作品颂扬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在欧洲国家的文化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东方题材风靡一时。
《中国孤儿》首先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德利斯寓所演出,但是传说这次演出反应平平,特别是扮演成吉思汗的演员单调的朗诵使观众大失所望,传说,伏尔泰一个劲儿地低声呼唤:“成吉思汗兄弟!成吉思汗兄弟!”观看演出的孟德斯鸠在席间打盹,而且那么沉,使伏尔泰很生气,向他扔去帽子说:“他还以为是在法庭呢!”到了1755年8月20日,伏尔泰版本《中国孤儿》才由巴黎喜剧演员在巴黎正式公演,该剧获得了成功。演出16场之后,该剧得以在宫廷演出,宫廷对这部完全表现中国主题的戏剧表示欢迎。
《中国孤儿》产生了巨大反响。1755年,《就〈中国孤儿〉致一位旧时代人物的信》发表;1756年,《奇怪可笑的瓷像:1756年3月19日由国王的喜剧演员演出的一幕诗剧〈中国孤儿〉的模仿剧》面世;1756年,《中国孤儿》由一个叫拉奥的人制成搪瓷像;宗·德·乌尔克西尼衷的作品《论〈中国孤儿〉》出版,1760年再版。1775年,《悲剧〈中国孤儿〉的分析》、《就〈中国孤儿〉致某夫人的信》陆续问世。
而文学家卢梭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1755年9月,他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傻瓜,剧场里挤得满满的,咖啡间里回响着他们的警句,塞纳河畔的书摊上放满了人们的小册子,人们对《孤儿》是一片欢迎之词,可我却要说几句批评的话,这样一个蹩脚的作家,很少能看到其中的缺陷,也几乎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抛开卢梭的见解,从中是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演出盛况的。
伏尔泰简介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的评价
伏尔泰评论:“(《赵氏孤儿》)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过去和将来有关这一幅员辽阔的帝国的任何一部游记都无法比拟的……这个剧本如果跟我们14世纪戏剧相比,是一部杰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飘洋过海,之路,孤儿,春秋,赵氏,传播,海外,故事飘洋过海 之路 孤儿 春秋 赵氏 传播 海外 故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