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目前讨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时,我们为什么就很少思考如何从各个民族的传统智慧、丰富多样的典籍中汲取营养,重新创造和熔铸出当代新的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呢?为什么我们老是囿于传统的一些汉学典籍来谈论和界定“中国传统文化”,何不也关注一下汉族的民间文化呢?为什么要忽略古代汉学典籍文化也是经过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阉割、唯统治者所用的改造,实际上是良莠共存,精华糟粕同在的呢?
应博采中华各民族与世界各国之众长
在大中小学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走一条创新之路,从各个民族的传统智慧、丰富多样的典籍中汲取营养,重新创造和熔铸出当代新的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通过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平台上的相互学习和补充,构建起互补和互学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新格局。
此外,在挖掘和弘扬我们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财富。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有一种世界眼光,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博采众长融入自我。当年“五四”的先贤们吸收了来自国外的“德先生”、“赛先生”,形成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新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来讲,自尊自信但又冷静虚心、实事求是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努力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甚至从社会主义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合理和人性化的因素。因此,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应该有一种动态的眼光和相应的思路、方法,而不是抱着过去相沿下来的陈旧观念来看待今天的西方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具备一种理性的世界眼光,不断建构蓬勃向上、活水长流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最终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杨福泉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族文化,中华,认同,定义,思考民族文化 中华 认同 定义 思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