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2)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网
 
第七、被媒体称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成立于05年9月,在运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就被上海市教委叫停,孟母堂不得不悲剧性的谢幕。  


    现行的教育制度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的当轴者却没有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责任,提倡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依然丝毫不见成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却对媒体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我们甚至要面对就连义务教育这样低级的目标都尚未实现的尴尬局面。但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和现实情况。 


    当你看到“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等等类似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中国教育投资不及非洲的乌干达,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的时候,你又会作何感想? 


    孟母堂的各位老师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教授着不同年纪的儿童,塑造着他们幼小的灵魂。这种对经典的回归,是对现行教育制度不足的补充和完善,虽然并不一定就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良好范例。孟母三迁,其目的何在?无非就是为了取得对教育的主导权,而之中权力的取得是理所当然的。孟母堂所代表的也不过是学生家长从现行教育体制中对教育主导权的争夺。而社会公众在关注这一现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泄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我们在目睹这一来自现存教育体制外悲情并且无奈的反击中,不得不叩问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应该容忍更多的反思,而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面对,并且挥舞手中的权力大棒,直接将胆敢挑战其权威者扼杀。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我们是否应该把握更多的主导权呢?可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却作出了一种令人惋惜的举措,他们明确否定了全日制私塾孟母堂的教学形式,称其“打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名义”违背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可以由此看出,教育部捍卫现行教育体制的决心未有松动,并且也不愿意积极的面对公众对现行教育体制某些已暴露出来的弊端的反感。随着孟母堂的倒掉,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现存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还看到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   

   
    第八、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国电视剧集在中国的热播,生动的展示了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家庭伦理、生活礼仪、饮食服饰乃至中医药文化。它们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回归深深的吸引了国内的民众,所以才会在大陆引发韩剧的热播。而我们自己的电视剧制作却走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误区,展示的大部分都是香车美女陪伴下的豪富巨贾,以满足长久以来处于物质极度匮乏中的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想象,却较少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仅有的历史剧不是戏说,便是恶搞,而且大家拍戏都是一哄而上,甚至发生撞车,造成满银屏的辫子戏,令人无法不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  

    中国是一个相对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自从汉代董仲疏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儒学逐渐开始作为官方哲学的意识形态出现,当然,其间亦有反复,桓宽所著《盐铁论》一书即有所反映。其后,儒家思想迅速崛起,直至完全居于统治地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勇敢的创新,将国学在新时代下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便失去了国学原本的意义。当下,只有秉承儒家传统中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精神内核,相容并包诸子百家之说,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方为正途。 


    第九、06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成功的推出了以易中天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之后,于丹的露面,达到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高峰,于丹何许人也?她本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历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一”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她讲得很好吗?并不是。至少那些学院派的教授们不以为然。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红透半边天。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华书局起印60万册。她在这本书的后序中曾这样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央视国网站的教育频道如是评价该栏目:《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于教授这样发表她对古代文化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文化消亡,应该说,古代文化见之浩繁,也有诸多层次,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研究在民众中都能做到复兴这个概念的,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国学——这种中国人血脉的源头,能够心存牵伴,能够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时候,找到中国人朴素的人生坐标,找到心里头的一种生活原则。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篇,万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 


    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复兴国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为复兴国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少可以使我们在金钱至上的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中,在重重的迷雾中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宋朝哲学家张载那句雄浑大气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我们,那种舍我其谁的恢弘气魄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促使我们勤学,上进,积极,勇敢。从费孝通到启功再到张中行一个又一个大师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使我们扼腕浩叹,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是一个大师匮乏的年代。清末民初,那是个大师涌现的年代,梳理下思绪,充满了敬意而又尊崇的心情道出那些名字吧: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胡适、钱钟书、钱穆、冯友兰…… 


    我们必须拥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全球化的意识来对待国学。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着共同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各种危机的出现都是这些矛盾的体现和衍生。比如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甚至包括伦理道德危机在内的社会危机,都迫切地需要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化解的办法。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课题。而国学中蕴涵着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国学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逐渐的找到自我,并将其有价值的东西传承弘扬,为我所用,弃其糟粕。而不是像上个世纪中叶发生那样以文化革命之名义,行割裂文化之实际。一个民族的过去怎样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本义即在此。我们当然不能忘记的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一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国学研究当前的研究态势呈现出一种盲目而焦灼的状态。都想要进入研究,但是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所以进入的姿态和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怎样,国学的优秀部分始终是我们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至于国学的研究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研究与阐释并行不悖。最好的研究状态就是没有最终的结论和定义。若一切都已经明了,国学研究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西方现代文明是我们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第一参照物,包容天下的心态、平等的文化视角,纵览世界的博大胸襟才是国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今结合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天下为公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不论任何社会都有共同的最起码的道德评价标准,比如和谐、诚信、公平、善良、自由、勤奋,这些道德观念或曰价值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所必需具备的不言自明的基本要义。 


    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一个世纪以来被奴役、被压迫的尴尬境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体认。从建国后的政治独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振兴再到眼下的国学复兴。这一次是我们真正的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假以时日,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同时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恰恰是国学理念的精髓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崛起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史成明,《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4]彭永捷,《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02月 
[5]丘立才,《何为中国的“国学”》,《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6]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尚  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美与时代》,2003年12月 
[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9]胡  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10]江 凌,《试论国学和“新国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月 
[11]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时期,国学,发展新时期 国学 发展
下一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让圣人故里书声琅琅||上一篇:《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破解沉埋的国学之谜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