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学生虽然读的是《道德经》英译本,但对道家思想接受起来颇为透彻。难怪孔子都要乘木筏到海外教书,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就是说,我的主张在这里行不通了,打算乘木排到海外去,还打算把子路也带去。看来孔夫子倒是知道外国学生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如果孔子和老子同时乘木筏漂洋过海来开课,老子会更受欢迎。
我曾问学生更喜欢老子还是孔子,大部分说喜欢老子,少数喜欢孔子,原因是儒家积极建设维持社会与家族关系网,追求团队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道家让人在广阔和谐的大自然里得到修整、在缥缈高逸的思考里汲取力量。年轻人总是不喜欢受约束,向往自由豪放的精神生活。另外,孔子涉及的历史社会知识较多,外国学生准备不足。
我注意到,老子《道德经》中没有一次提到具体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等。老子是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有跨时代、跨文化的感染力。老子是站在地球之巅对全人类讲话,所以《道德经》在世界上译了又译,注了又注,译本近500种,译本之多仅次于《圣经》。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我年轻的时候设立目标是自知、自制、自强。老子说“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人聪明。“胜人者有力”,战胜别人在社会中是强者。“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才是更强。“知足者富”,知足了才是真正富有了,你有多少钱都可能认为自己是穷人,因为你不知足。“强行者有智”,逆风而行,逆水行舟,逆风扬帆这才是有智,有大智的人不怕困难。这话是老子说的,人们经常说老子是消极的,但是老子也发过这种强悍的言论。所以我从这里总结了思想,自知、自制、自强。君子自强不息,随时检查自己,随时提高自己。人要有一种美感,要有一种责任感,还要有一种历史感,这样知足和自强就兼顾了。
中外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哲学家能够像老子这样被演绎得如此传奇。研究老子多年的赵启光把他研讲老子的书作命名为《老子天下第一》,虽然包含“天下”二字,说的却并不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思以其道易天下”,讲的更多的似乎是生活上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老子天下第一”呢?
说“老子天下第一”,在许多方面当然抽象。但每条都与现实相连。比如,老子首先提出道的观念: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天地生。这种抽象对世界本体的认识,老子世界第一。其实这早已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甚至语言:比如人人说“道理”“知道”等等。对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宗教,再比如,老子是第一个女权主义者(牝以静胜牡)。我的《老子天下第一》有不少部分谈如何处理男女之间关系。再如,老子强调自然,主张靠自然养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在自己书中为何要说意欲发掘古人的养生之道、养心之道、养性之道,争取悟出一番新意?在2005年,中国卫生部副部长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读到此处不禁扼腕长啸。知识本应增加寿命。我们不禁要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救世济民我赞成,求职谋生我也不反对。不过,知识还有求得身心健康的目的,读书万卷不知反躬自问,忘了自我修养,必为古人所笑。
我们在物质不断发展的今日忽略了精神领域。马可波罗游历元代中国,说中国人聪明极了,可惜不注意自己的灵魂。读到此句,我们真惊出一身冷汗。其实中国人如此,西方人也差不多。我相信茫茫宇宙之中存在着超越人类意志的力量,它宏大壮美、寂寥无限。在它面前我们的是非得失实在微不足道,我们一生不过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而已。解救人类苦恼,非与这大道挂钩不可。
《道德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弱者的赞歌,对事物转化的承认,对精神解放的追求,是一部弱者的天书,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感情,是一部壮丽的人生交响曲,是非常伟大的诗。一个感觉自己精神痛苦的人,一个走投无路的人,要打开《道德经》那就是沙漠甘泉。可惜这么一本宝书,大家不太知道。
十几年来,赵启光在美国大学里跟学生讲述老子思想与道家文化。他从日常生活中切入,以中西比较的视野,辅之以生动新颖的故事,让外国学生和听众读者都能了解老子思想的深邃精神。
我在美国 Carleton College 开设道家健康与长寿之道课程(Taoist Way of Health and Longevity),选修的学生人数在本校各种课程中常常名列第一。课堂上我们与老子一起骑青牛出函谷关、与庄子一起壕上观鱼,与列子一起御风而行,与张三丰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练太极拳。大家相约健康长生,200年后再会大荒山下青埂峰旁。在湖波岛影的异国校园里,师生相得,其乐融融,文化与年龄的差异在中华文化巨人面前荡然无存。
我们甚至用老子《道德经》的第一句设立了本班的暗号口令,第一个人说“道可道”,另一个人就答“非常道”。第一个人说“名可名”,另一个人就答“非常名”。一个学生说“无为”,另一个学生就答“无不为”。在课程结束时,全班起立高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无不为!一部分学生为表达道家对水的尊崇,跳到湖中练太极拳。波浪起处,惊起湖中一群北美大雁。雁阵惊寒展翅南飞,消失在潋滟水光空濛山色之中。好一幅中西碰撞交融图。如此这般,当代东方软实力西行比当年西方硬实力东进多了一番优雅与从容。可惜老子没看见这些洋弟子。
但是仅靠语音诠释《道德经》是不够的。老子自己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他不相信语言的力量。所以我在课堂讲课常常借助非语言的方式,如黑板画来把老子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边画边讲,主要是讲老子思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的应用,我称其为画讲新道家。学生在理解高深哲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有些困难,比如“无为无不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我就借助黑板画解释,比如这张画一出现在黑板上,学生对无为无不为也就跨进了门槛。(口述/赵启光 整理/金朝)
演讲者简介
赵启光,比较文学专家,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艾美奖评委。
关键字: 内容标签:道家道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