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浅议中国古代的礼学(1)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网
 
今古文之争 礼学的源头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指人提高修养的三个阶段所应学习体味的对象。由此可见,孔门对于礼是相当重视。平时他也教学生各种礼仪,所以他的一些学生从政后都很能干。但孔子似乎并没有将礼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礼学”。或者简单地说,自孔子之后,人们研究孔子的礼学思想才开始有了礼学。(这仅仅是采用一种简单的理解,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司马迁所述汉代初期礼学的状况是,那个时候只有一部 《士礼》流传下来了,今天我们称之为《仪礼》,有十七篇,据说这就是所谓的《礼经》,(六经中的礼经,)汉武帝时期只有鲁国的儒生高堂生能读懂它。不过高堂生虽然能够读懂这本书,却不知道怎么做,按照当时的话来说,他不懂“礼容”。不过,汉文帝时期鲁国有个徐老先生特别熟悉各种礼仪的姿态,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皇帝任命他为礼官大夫,他把这一套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儿子:徐延和徐襄。其中徐襄又做得特别好,后来也做了礼官大夫,不过他们这一家仅仅知道动作,并不懂《礼经》。这是很遗憾的。
高堂生将学问传给了学生,在汉宣帝的时候,有个叫后仓的后辈学得特别好,后仓后来收了三个学生:戴德、戴圣和庆普。戴德是戴圣的叔叔,所以人们称他为大戴,称侄子为小戴。这三个人都跟着后仓学习,并将前人关于礼的解释记录下来,这就是《礼记》。(当时人们把解释礼经的文字都称为“礼记”。)他们三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是传出来的学问在讲法上却不一定都相同,在礼学中,很多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于是人们让他们并世流传,朝廷也分别把他们作为官学树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两汉今文经学中礼学的源头。(所谓的今文就是书籍的文本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的,与之相对的古文,就是保留了战国时期文字风貌的文本。)
其实,在西汉除了这一条礼学传承的线索外,地方上还有一些考古发掘,如汉武帝叔叔河间献王,这个王爷特别爱好古籍,往往不惜重金购求,于是人们纷纷将古书献给他,他的藏书规模因此也跟朝廷差不多,有一些朝廷没有收藏的,他就向上进献一些,其中也包括用战国时期六国文字所写的古文《礼》,虽然文字有异,但内容跟高堂生传的差不多。后又有汉武帝的一个弟弟被分封到鲁,这位王爷喜好建筑宫殿,在鲁地他想把孔氏的老宅拆了盖自己的宫殿,结果在这些房子的墙壁中发掘了一堆古书,也包括《礼》和《礼记》。就这样,零零总总,朝廷收藏了不少,有时候我们称这些文献为“逸礼”。
后来,刘向受命整理国家藏书,将这些东西清理出来,重新眷写定本,但工作未竟,便死了,皇帝又让他的小儿子刘歆继承下来。刘歆完成任务后,觉得这些古文“礼”很有价值,就建议朝廷把他们也作为官学,结果招致那些学习今文礼经的人反对,这就是汉代学术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这个时候正是西汉衰微的时候,王莽逐渐将汉氏江山变为己有,他是刘歆的好朋友,所以他采纳了刘歆的意见,将一系列古文经立为官学,当然也包括古礼经。可是不久王氏倾败了,光武帝中兴汉氏,这个时候又不可避免地为国家官学课本争起来。古文经虽然有了一席之地,但古礼经却是胜利中的失落者,没有取得官学的地位,整个东汉都没有人再请求皇帝立“逸礼”博士。就这样古礼经似乎就消失了。不过有的学者揣测,古逸礼“存而不尽存,亡而不尽亡”,因为它已经被当时学者所采纳,所以就没有必要再立于学官了。
刘氏在整理国家藏书时,还发现了一部《周礼》,刘歆觉得这是一部周公治理天下之书,应该立于官学。其实,《周礼》在史上的出现很早,早在河间献王献书的时候就有这部书。这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河间献王得到这部书的时候,“冬官”部分已经残缺不全了,于是就用《考工记》来充数。《周礼》在两汉的流传一直都不是很清楚。
以上所述,《士礼》、《逸礼》和《周礼》是两汉时期的三种“礼经”,但我们说“六经”的时候,通常只是指《士礼》十七篇。解释《士礼》的书称为传,孔子的弟子们已经开始作“传”了,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后仓在曲台这个地方讲授《士礼》,他的解释被称为《曲台记》。他的学生戴德对礼学做的笔记叫做《大戴记》,八十五篇,戴德的笔记叫做《小戴记》,四十九篇,而另外一个学生庆普所传的学问后来失传了。二戴的内容很多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十三经》中所收的《礼记》是《小戴记》。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古代中国古代
下一篇:山东阳谷千年文庙重新修复开放 并举行祭孔大典||上一篇:《文史哲》刊文挑战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有新说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