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2009年十大国学事件(2)

编辑:Jina 来源:国学网
 

 

六、交流:国家汉办组织中外学者携手共译“五经”
 
 
2009年7月27日,《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主办方中国国家汉办在会上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把《五经》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九种语言,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七、争议:《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征求意见稿
 
 
事件描述: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历时8年研制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此次字表收字8300个,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由此引来一片争议和反对。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不宜轻易改动。至8月31日截止,已征集到数以万计的意见,《通用汉字规范表》最终方案如何确定还是一个悬念。
 

 
八、传承:《孔子世家谱》历史第五次大修告成
 
 
2009年9月24日,《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在山东曲阜孔庙隆重举行,标志着这部传承2500多年的家谱第五次大修最终告成。《孔子世家谱》续修历经十载,上下传承,记述详明,共载孔子传裔80多代,300余万人,遍及全国和海外,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孔子世家谱》在孔子诞辰2560年之际举行续修颁谱典礼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九、重生:清华大学时隔八十年后重建国学研究院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在时隔八十年之后重新恢复国学研究院,希望以此续写其在该领域创造的辉煌历史。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延揽到四位著名学者,分别是陈来(院长)、刘东(副院长)、刘迎胜、姚大力。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将秉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着重围绕中国哲学、史学、美学与文学、世界汉学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提倡宽正、沉潜、广大、高明的学风,发展国际化的视野。
 

 
十、发现:清华古简方兴未艾,北大竹书接踵而来
 
 
2009年初北京大学受捐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简,总数达3300多枚。11月5日召开会议,正式向学术界通报了这批竹简的基本情况,初步确认其抄写年代大致在汉武帝时期,其中包括很多首见的古籍,这是继清华战国竹简之后又一重大文献发现。另一方面,2009年3月起,清华大学启动了清华简的释读工作,目前已陆续拟定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9个篇目,并于2010年1月发布了首册整理报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十大,国学,事件十大 国学 事件
下一篇:中国手绘民居建筑文化之旅在京启动||上一篇:圆明园启动最大规模文物修复工作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