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殷旵:国学中的生活智慧(2)

编辑:秋痕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易经》是做人做事的定位仪

    做人做事也好,学术研究也好,态度很重要,《易经》就是做人做事的“定位仪”,也就是说,《易经》为我们提供了坐标和检验标准。

    现在,很多人对《易经》非常感兴趣。对于读《易经》和有兴趣想去读《易经》的人,我想说的是,首先,读《易经》不是为了占卜,而是使自己有一个心理上的指南。其实,真正的《易经》并不难,但是如果把《易经》看做是神秘的、用来算命的东西,那么你一辈子都读不懂;只有把《易经》当做是做人行事的定位仪,才能真正地读懂《易经》,用好《易经》。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功利。对“功利”也应区别看待,换句话说,功利也要有指南。我们现在社会上一味地反对功利,但是,没有功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了动力。我曾经也经历过那么一个迷惘的时期,一提到名和利就含蓄、遮掩,羞于启齿,不想追名逐利,但是又绕不开这些。那么,既然躲不开,为什么要讳言呢?我领悟到要求大名大利:如果我没有名,那么我研究的很好的东西没人相信;如果没有大利,想做一点公益事业也拿不出钱。所以,求大名大利是可以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这也是定位问题。

    《易经》是庞杂的、包罗万象的,但应该理性对待,而不是神化它。神化《易经》的人其实不是真正懂得《易经》,更多的恐怕是神化自己。其实,真正的《易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民咸用之谓之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运用,这就是最大的神奇。

    《易经》不是神秘的,而是简单、日用的,当然,学习《易经》也并不容易。就像我们对待生活。生活是简单的,但是我们对生活就可以随意吗?我们今天的人对生活有一点随意,以为有吃有喝就是生活,开好车、住好房就是生活,沉迷于物质的世界,但是,对突发事件的担忧和困惑也更多。物质越是丰富,烦恼、失落、浮躁则更甚,对未知更茫然,非理性更强烈。有钱还是买不到一个清静。《易经》告诉我们,不能寄托在非理性上,对生活要认真对待。

    “易与天地准”,与天地相应就是与客观规律相应,是理性的。什么是智慧?绵绵不断的理性就是智慧。在顺境中能保持理性,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理性,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同样能保持理性,这样绵绵不断,打成一片才是智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是智慧。人为什么会一时糊涂、患得患失?就是因为虽然有理性,但是这种理性是间断的,而智慧则是连贯的理性。

    《易经·随卦·象辞》说“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刚读的时候我有过疑惑,难道只有君子知道“向晦入宴息”,小人就不知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休息吗?那不是一句笑话吗?后来我明白,只有君子才明白自然规律,并且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起居规律。小人则是随大流,不是出于理性指导下的。君子懂得天地万物千般变化、万般变化,基本规律不会变,则不容易犯错。

    曾经有人问我泰卦和否卦哪个好,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泰极否来、否极泰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五行相生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要看成整体,不能分割。就像红绿灯一样,不能说绿灯是好的,红灯是不好的。有些人开车时就希望一路绿灯;也有些人上班可以磨磨蹭蹭迟到半个小时,但在红灯前等了半秒就要骂人了,这都是心态问题。君子的心态就是懂得遵循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举轻若重,在关键时刻举重若轻。所以说,《易经》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定位仪。

    我们今天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禁得起苦难,顶得住压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年轻人顶不住压力,那么相反的就是未老先衰,赤子之心早已老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智慧,生活,殷旵国学 智慧 生活 殷旵
下一篇:专家研讨国学中的发展之道||上一篇:京剧电影《响九霄》在京上映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