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社会各界合作,是为了让文庙活下去,如果生存不能保证,传播传统文化更是无从谈起。”11月20日,郑州市文化局有关人士称。
先活下去,再谈发展和发挥作用——持这种态度的并非文庙一家,尽管争议四起,包括城隍庙、古荥冶铁遗址在内的一批公共传统文化场所都开始探索自己的出路。
文庙飘出商业味儿
今年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文庙过得很特别,9月底的一个晚上,一场加拿大钻石秀在文庙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模特穿梭在大成殿下展示时尚首饰,舞台上模特们的轻衫薄衣与同时展示的厚重汉服构成鲜明对比。
这是文庙首次承办商业演出。商都遗址保护管理所事先参与了对演出内容的讨论,他们认为这场制作精良的演出在宣传品牌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文庙的美,而且在经济上也能得到回报。
“中外古今元素融合在一起,没有不和谐的感觉,很新鲜。”一些观众表示,但也有人认为文庙不应该举办商业活动。
不少市民表示理解:像文庙这样的传统文化场所不能收门票,经费也很有限,如果不参与商业活动怎么活下去?
不愿做死标本
事实上,对一些传统文化场所举办的活动,商业味是否过浓的争论一直存在。
例如,文庙允许省内一家私立学校的分校租借场地开办国学班;少林寺耗巨资建禅宗休闲区;城隍庙内平时售卖泥泥狗、糖人的摊点林立等……
“这些场所绝非关起门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就够了,更重要的是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活下去、走出去,发动社会力量为文庙助力在所难免。”商都遗址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文华认为这些活动不光让传统文化场所生存有了一定保证,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它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
“政府花这么多钱修缮传统文化场所,绝不是让它们成为死标本,而是要让它们多办活动,活起来。”一些传统文化场所管理者也说。
人气正在上升
“今后我们会更加开放,不拒绝和商业力量合作,但这种合作必须着眼于社会效益,绝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王文华说。
不拒绝和商业力量合作,但要经过严格筛选,要有利于提高场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这成为管理者们普遍认可的准则。
同时他们正在积极思考,如何在这个前提下,挖掘自身潜力,把传统文化场所打造成市民关注、乐于参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
祭孔、庙会、新年撞钟……近两年一批传统文化场所试图通过种种活动,拉近和普通民众的距离。
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果,刚刚评出的郑州市“十佳”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中,修缮后刚刚开放1年的文庙名列其中,人气甚至超过郑州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也不,文庙,郑州,传统文化,商业活动,拒绝,传播也不 文庙 郑州 传统文化 商业活动 拒绝 传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