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两幅长卷一起被发现的还有黄宾虹、谢无量、郭沫若、郑午昌、张大千、吴作人、陆俨少、赵少昂、关山月等人致吴一峰的信函40余件。“看了这些资料后,我决定把画展做大。”吴一峰的弟子刘欣坦言说,他想给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吴一峰,让被尘封、遮蔽的艺术家重现光辉。
自号“大走客”遍行西南山水
吴一峰1907年生于浙江平湖,1932年随师黄宾虹入蜀,因慕恋蜀中山水之雄奇而留寓成都,直至终老。上世纪20至30年代,这位自号“大走客”的画家手持《徐霞客游记》,踏遍巴山蜀水,独步云贵高原,深入滇西边陲,在崎岖的山路上,时与马帮同行,历尽艰辛。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又沿建设中的宝成线写生,步行到剑门,继而北上,越秦岭,走栈道,经汉中到宝鸡,再返身南直,沿嘉陵江至重庆;嘉陵江写生后又赴大巴山区采风写生。晚年,复振“大走”壮游之志,又赴庐山、黄山、九华、泰山、长城及江南写生。一生创作出了大批富于时代特色和风物民情的优秀山水画作品,形成了以传统水墨方式讴歌祖国西南山水风情和江山新貌的独特路径。
陆俨少说,吴氏笔下的“高山大野,远林平楚,江流之湍急,雨雾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关隘津梁,皆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这一特点,在我国画史上是罕见的。吴氏的写生对象,常据《徐霞客游记》寻踪;他的作品,总是力图把对《徐霞客游记》的审美想像和自己写生的空间意象构为一体。可以说,他的作品具有“艺术地理学的品质”。吴氏作品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坚持以传统笔墨方法和色彩方法结构空间、刻画形象,力求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获得现代感,但又不陷入“旧瓶新酒”式的尴尬。用画家自己的话说,是“以古人的笔墨,写天地间实景”。
但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然的画家,在1950年以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一度失去生活来源,为了生活被迫去一家工厂干了几年的材料保管工作,后来更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右派”摘帽以后,又是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与美术界失去了联系。这二三十年间断断续续的波折,使吴一峰逐渐与主流画坛相疏离,吴一峰的名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因此将吴一峰画展的举办喻为“掘开沉埋的历史”,中国美术界将由此“重新认识一位曾被长期忽略但真正重要的艺术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坛,徐霞客,发现艺坛 徐霞客 发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