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将这22个字作为结束语,寄希望于年轻一代。
无独有偶。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在北大发表演讲,提出了“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与年轻学子共勉,此语其实仍由22个字的“四为”演绎而来。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特别是对北宋历史有兴趣的人们,对当时的一代名儒———集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张载,不会陌生。
当时北宋国力衰微,又受西夏入侵,孔孟的儒家学说也正遭遇佛道思想的冲击。张载蛰居陕西眉县横渠镇的书院之中,半耕半读,讲学为生。其间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名言,阐述了作为一个百姓,一个臣子,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北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但当年张载这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身上所洋溢出来的社会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和魄力,依旧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特别是他“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愿望,仍为天下民众的执著追求。
今年9月,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学智,写信给宝鸡市委、市政府,希望诚邀中外学者,再次研究探讨张载这位在宝鸡市眉县生活多年的十一世纪的一代大儒及其创立的关学思想。
对于这位十一世纪大儒的诸多闪光思想点的研究探讨,在陕西眉县已是第四次。中外专家再次感慨:张载的“四为”之说,虽有其浓厚的时代色彩,但不失利在当代,功垂千秋,仍将被世人所推崇,有兴利除弊的作用。
乡野走出的关学大家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父亲张迪于真宗年初携妻上任于陕西长安,天禧四年(1020年)生下张载。天圣元年,张迪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张载15岁时,父亲病故。家人商议决定将张迪移棺至原籍大梁安葬。
时年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今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时,因身上盘缠不足,又听前方发生战乱,顿感已无力返回开封故里,遂将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张载在父亲坟旁搭起草棚,全家定居下来,为父守孝。以后就生活在眉县,直至38岁考中进士。
少年丧父,又天资聪颖的张载一边耕种,帮母亲支撑全家生活,一边肩负教育弟弟成人的重任。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依条款规定,进贡绢丝、金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这些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很大。
张载一直有精武救国思想,遂向时任陕西经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欲联合焦演(彬县人,精兵术)组织民团,夺回被西夏夺去的洮西之地的设想。
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的军府召见了张载这位志向不凡的书生。对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倍加赞赏。并认定其日后定成大器,便劝张载弃武从文,鼓励张载从《中庸》读起,研习儒家经典。张载便读了儒、佛、道家书籍,将其中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关学体系。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认为其知识渊博,四方学者皆宗之,可问治国为政的良方。神宗很是欣赏张载才能,任其为崇文院校书。后因对王安石新政变法有歧意,辞官回到陕西眉县横渠镇。
熙宁十年(1077年),秦风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张载得以再次回禀任礼部副职。因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遂借病辞官回家。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馆舍,沐浴就寝,第二日晨与世长辞,终年58岁。
张载一生多在乡间耕种读书讲学,仕途不顺,但博学之名远扬,以致二次入京时,患肺病的他,“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有遇焉”意为“这次召我回京,不能以因病而推辞,要借机行施我的理想和主张。”
一位大儒的惠民实践
张载15岁起在眉县横渠镇崇寿院就读,后来被邀至开封、长安,以及武功绿野书院,扶风仙山寺等地讲学,门徒多为关中地区学识之士和在职学员。
38岁时,张载考中进士,任职云岩(今陕西宜川境内)县令。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二月,岐州(岐山县)大旱致灾,导致庄稼严重欠收。张载闻之,每次吃饭时,对着饭菜都无法下咽,同情饥饿百姓。希望官员应像爱护自己和对待朋友一样,关心百姓和世间生灵万物。
北宋建立政权后,朝廷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规定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全国七成土地集中在这些人手中。
张载提出“井田制”,即将土地收回国有,重新分配。使大地主不能收取十分之五以上的地租,而只能收取十分之一的,但他的主张未得到皇帝的批准。张载辞官后回到横渠故里,与弟子自置田地,画井分田。同时又将当地温泉渠、花阳渠、板桥渠、响泉渠四水合一,用于灌浇农田;然后再大修大振渠、小振渠、筒瓦渠、珍珠渠四水合一,汇集横渠灌浇井田地。增加粮食产量,试图解决百姓吃饭难题。今天的扶风午井和长安子午镇、蓝田等地,还遗留有张载弟子以子午正方位,试为井田的遗迹。
张载还推行自己的民众道德主张,认为通过克服自己私欲,才能存理成性,成为道德完美的圣贤。
其次,张载还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甚至为百姓设计了“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其追求理想生活和完美人格的修养,关心民众疾苦,为政清廉的风骨,分见于他所著的《贬愚》、《订顽》、《正蒙》、《横渠易说》、《东铭》、《西铭》、《经学理窟》、《横渠中庸解》等著作内。
张载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但常年与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体味着百姓生活状态,积极推行自己“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爱民”的道德风范,“精思力践”的学风,用“大心体物”的气度与他“太虚即气”的唯物宇宙观,和“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共同构建起关学思想的学术体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姜广辉认为,张载无论在哲学界、思想及教育方面的成就,都堪称十一世纪的世界级大儒。
横渠先生的后来人
据史料记载,张载去世后,家人无钱为其置办棺木。家中箱柜打开后,也惟有书籍,最后还是学生筹资,将这位一代宗师运回眉县,与其父张迪,其弟张戬一起埋在大振谷迷狐岭上。张载讲学的崇寿院也被改为横渠,张载被后辈尊称为“横渠先生张夫子”。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张载后裔中品学兼优者,回凤翔和眉县张载故乡居住。
张载第28代孙张世敏便是眉县的,他说在张载去世后的数个历史变迁中,当权者崇尚儒学,而张载的关学在中国西部起根发苗,无论其道德文章,都极受尊崇,至明清时期,因战乱及大烟危害,张载后裔断了关学研习,有文化的人都极为稀少。张载的关学在眉县甚至西部关中,也似乎难觅研习痕迹了。
记者在张载故里走访时,发现那里民风淳朴。张载故里的人真正开始了解张载,重视起这位十一世纪,北宋年间的大儒学者,尚不过十年。“这里人可能不会细说出张载的学术功绩,但张载当年推选的循序渐进,学贵有恒的教育思想,躬行礼教的传统美德,还是深入当地居民骨髓中。”眉县研究张载的学者卢文远说道,比如当地人重视教育,敬老爱幼、守法有序的思想与做人原则,就可略见一斑。
张载28代后裔张世敏也感受到先祖遗风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与坚持。目前眉县张载后裔都居住在西柿林村,约四百余人,已繁衍生息至第31代。
勤劳守法和重视教育在张载后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地家家户户,也喜好在门前贴上印有“耕读传家”的匾额,看来也是沿袭了张载当年的生活遗风。张世敏称,仅他们家族中,六十岁以下已全部消除了文盲,这在过去是不敢奢望的。走在横渠镇的街头田间,在金秋阳光下,农民正在收获当地特产猕猴桃,播种冬小麦,道路田间,机动车时有通过,显现出正在走向富裕祥和的景象。
来眉县工作一年的县委书记王琳,同样如千年前的张载一样,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从陕南来到眉县赴任。谈及张载丰富的关学思想时,这位党委书记告诉记者,自己更深切体味道,“民胞物与”,“为万世开太平”赋予自己的处事态度和时代担当。对于张载故里的未来,这位新任领导更多的是信心,他说,从未遇到现在这么快速发展,步入和谐幸福的大好时机与环境,对先贤张载而言,既是遗憾,更是期望中的结果。(孙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儒,太平,万世,张载大儒 太平 万世 张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