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又回来了,以往的一切错误都不再计较!”一位外国记者惊讶地评价。作为一个标志性人物抑或概念,孔子在当今中国的“一举一动”显然都会被解读为某种思想动向和文化事件。联系到近来国内呼声日高的“国学复兴”口号、雨后春笋般的国学班以及逐渐走入学校的国学教育,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又回来了”不仅是外国人好奇和琢磨的现象,更是一个个活脱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并且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心态。
但是,在这轮闹哄哄的国学热潮中,似乎应该对一些有关国学的基本问题给予足够的思考,比如什么是国学?国学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何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这些本源性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孔子和国学倾注热情的时候,对它们的思考和回答却能够使人们保持清醒和理性,进而在“国学热”中真正有所收获。
国学“热”得有点虚
虚热,是中医学的一个术语,用以指人体由于内在的“亏虚”而生热的病理现象。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国学热”显然带有不以为然的意味。不过,如果借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一下“国学热”,我们就会发现“虚热”之说决非妄语,而是有着种种令人信服的“症状”。
单从现象看,国学推广活动虽然涉及范围广、参与者众、形式多样,但其背后的动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商业需要,国学成了可以计价和买卖的商品,而且往往包装精美、价格昂贵,消费国学则是一种时尚和身份,前不久出现的“天价国学班”即属此例;二是从众心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国学热潮一夜间席卷大江南北,许多人看到国学班开了、“读经”受到鼓吹了、谈国学的人多了,自己也唯恐落后;三是理想主义,国学在这种语境下成为本位文化的象征,不仅能够振兴国家,还能“救济”世界,推广国学有利于恢复国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除了这些“非本位心态”的哄抬,媒体的“放大效应”对国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与这轮“国学热”有着共谋互惠的关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完全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致力于国学研究和推广工作,但他们的审慎心态和理性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国学热”的喧嚣和躁动中。
从国学自身来看,尽管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但是近代内忧外患的国运又曾长期使其处于无比尴尬的境地,饱受诟病和摧毁;随后汹汹而来的现代化浪潮又一次挤压了国学的生存空间。经过数度劫难,国学已近乎支离破碎,处于危亡的边缘。然而,国人在收获了现代化带来的成功与实惠之后,也渐渐体味到传统文化缺失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和道德痛楚。在此情况下,国学的回归自然就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需要。
问题是,国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什么?从故纸堆里翻拣出来的一鳞半爪是否就是我们需要的国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怎样进行国学教育?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理性的思考和回答,当下的“国学热”在某种程度上是挟裹着商业欲望、道德诉求和意识话语的一场大众狂欢。
国学岂能一“读”了事
“国学”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高频率的使用词,在学术界甚至有成为一门显学的趋势,但是对于“国学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国学的推动者和造势者要么不屑在这些本源性问题上费口舌,要么理直气壮地说“国学就是……”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尽管国学的概念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的实践活动(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却能够显示他们对国学的理解。
“读经派”试图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背诵、研读和注解等探源式的做法来复兴国学,进而让人们受到国学“原汁原味”的滋养。但是“读经派”选择和推崇的文本往往局限于儒家经典,把“读经典”简化为“读经”,不管倡导者承认与否,这背后的思维都可能被理解为“儒家经典=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读经派”简化抑或偷换概念的做法使“读经”有着先天性的底气不足,媒体的“关注”也只能为他们带来昙花一现的人气。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伟时在批评“读经运动”时说:“读经典不等于‘读经’,后者往往以蒙昧主义的态度跪在先贤脚下,诚惶诚恐去背诵。这样只能培养出虔诚的信徒,却离现代公民越来越远。”
国学推广活动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国学“知识化”,把国学当作知识来传授、传播甚至普及。国学固然是一个极具外延性的知识体系,但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只是国学的肌体,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才是维系国学生命的血液和灵魂。“知识化”国学的做法看似让国学在与大众的亲近中实现了“复兴”,其实是对国学的生硬切割和无知“矮化”。就效果而言,接受了“国学知识”的人们仍然不知国学为何物,仍然无缘一窥传统文化的堂奥。
尽管“国学”难以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理解国学,并努力通过实践来反思和完善这种理解。在宏阔的国学体系中,处于表层的是认知层面的国学,即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以及一切文艺成果;其上是制度层面的国学,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包括规范化的各类制度、宗教组织、艺术原则,等等;国学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心态层面的国学,主要体现为能够塑造人行为和心灵的道德准则、能够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能够激发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文化精神。
当前的国学推广活动虽然不乏规模和热度,但是大多数是基于工具目的和认知层面的短视行为。经典的诵读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如果把国学教育简化为“读经典”,那么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式的“低水平重复”。国学推广者如果能够摒弃穿汉服、行古礼、背儒经之类的“形式主义”,如果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沟通”传统和现代,那么国学教育就会从躁动走向平静,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能真正融入当下的社会。
国学的口号怎么喊
伴随国学推广活动的还有诸多口号,如振兴国学、回归国学、国学复兴、重建国学等。喊口号固然能够表达热情、鼓舞人心,但是如果不加思考和甄别,随意喊上一通,很可能出现自欺欺人的局面。
首先,现代社会所要提倡、推广的国学是否就是几百年前的国学?如果是,那么我们大可以在故纸堆中按图索骥,凡是古人说的、做的我们一律照搬。但古人的东西未必都像陈酒那样越陈越香,这个道理想必大喊“回归国学”之辈也明白。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今天重建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然是一句老话,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失为能够指导国学推广的“大政方针”,也能时常提醒我们以审慎的目光来看待“国故”和“国粹”,避免被古人牵了鼻子。
至于“复兴国学”,虽然呼喊者的热情和雄心声声可闻,但是与之相随的问题是:复兴的参照系是什么?复兴的对象具体是什么?说到复兴,一般少不了客观存在的参照系,综观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乃至乾嘉汉学,尽管都在一定的时期成为主流,但是如果任选若干作为当今国学复兴的参照系,难免有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之嫌;如果统而论之,这个参照系又失之庞杂,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陈腐落后的东西。至于“复兴什么”则是一个带有现实风险的问题。近代以来,“国学复兴”的口号已经喊过几回,但是“复兴”出来的往往是老一套的权威思想、等级秩序和夜郎心态。“国学复兴”的口号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只不过是穿“老”鞋走老路。
如果一定要给国学喊一个口号,那么“重建国学”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指向作用。人大校长纪宝成把国学重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工作:重建理念、重建方法、重建队伍、重建学科。其实,“重建”之说的高妙在于首先明确了传统与现代的差别,国学虽然不可不传承,但又决非过去的翻版。
让“热读”成为“悦读”
在“国学热”的语境下,“国学”几乎取代了“传统文化”的话语位置,但是国学和国学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传承方式,从这一点上讲,国学教育本质上还是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几年关注国学的人多了,虽然“非本位心态”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国学热”客观上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以“《弟子规》现象”为例,在家长欢迎、孩子乐意和社会关注的“大好形势”下,让孩子们在诵读简练、优美的韵文的同时,领悟一些为人做事的原则和待人接物的道理,此种做法虽然没有伴随“国学复兴”的口号,但是能让学生“悦读”传统,便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过,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准切入点,在现代视域中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单一地关涉“传统”或“现代”,而是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的着力点在于当下的社会。
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的时代背景,在信息和知识呈几何级增长的情况下,延续传统文化的要义已经不再是知识传承,更非服饰、礼仪以及生活方式的“复古”。说到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把传统的柔性光芒投照到个体心灵上。在这个充满物欲和噪音、理想动摇、精神萎缩的喧嚣时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价值理念为试图摆脱精神危机和道德迷茫的现代人提供了心灵的庇护。从社会层面上看,传统文化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吸收现代理念。国学推广活动之所以常常遭受舆论质疑和现实挫折,就在于其倡导者和组织者大多无视时代特点,在教育方式上墨守陈规,极端保守。以“经典诵读”活动为例,诵读固然是古已有之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但是如果被理解为传统文化教育唯一可行的方式,或者被哄抬为大规模的“运动”,那么“诵读经典”无疑就沦为一种强硬的话语霸权,与提倡自由、平等、尊重、理解的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兴趣,背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枯燥而艰辛的,因而教育者必须谨慎使用,否则很可能激起学习者的反感。教育者不仅需要立足现代教育理念,还可以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画面、视频、音乐等。其次要做好教材的选编工作,传统经典虽然“原汁原味”,但一概采取“拿来主义”势必良莠不分、泥沙俱下。传统文化教材可以是优秀的经典读本、也可以是选编出来的部分内容,正如鲁迅对《古文观止》所作的评价:“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对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选者来说,这种眼光必须融合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教育理念。此外,教育者需要有理性心态和长远规划,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虽然能够成就一时之热,但最终会把传统文化教育引向死胡同。
眼下的这轮“国学热”尽管带有不少“虚火”,但是国学广受关注也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客观现实。如果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对“国学热”所聚集起来的人气加以适当引导,使之趋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真谛,那么这将是“国学热”为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张以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越来越,无关国学 越来越 无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