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推广国学要从孩子开始

编辑:汀滢 来源:深圳商报
 

推广国学要从孩子开始

——专访“全球推广读经教育第一人”王财贵教授

正当众多人都在为“国学热”而欢呼雀跃时,王财贵教授却说:“现在很多人把读经教育等同于国学的弘扬,这不恰当,也很浅薄;那些认为经典已经过时的人,应该好好读书。”8月7日,借王财贵教授来深圳参加活动之际,记者就读经教育和相关文化问题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读经不是为了弘扬国学

记者:您从1994年开始积极倡导读经教育,您为什么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王财贵:我在十七八岁时发现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与那些有学问、有品位的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经过不停地自我反省,我发现历史中凡是有学问、有大智慧、有成就的人,从小读的都是一辈子有用的书,他们读四书五经,读各种经典。而自己之所以有差距就是因为我从小接受的就是粗浅简单白痴无聊的功课。所以我当时就立志一定要教有用的书,只是到我45岁时才开始正式推广。

记者:读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提倡读经教育对弘扬国学有什么作用?

王财贵:我不是为了弘扬国学而推广读经教育的,把二者等同起来,这很浅薄。读经教育是我通过对教育的根源性和全民性的思考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包括三个主题:一、教育时机的把握:越早开始越容易,我觉得应该从胎教开始;二、教育内容的把握:选择四书五经,选择各种经典,因为它们是人类最高的智慧结晶,给人的影响最为深远;三、教育方法的把握:越自然的方法越好,让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吸收、贮藏和酝酿。

记者: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读经教育开展情况有差异吗?您提倡的读经教育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些经典中有很多已经过时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王财贵:十几年来,台湾地区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接受了这种读经教育的理念,内地则有十分之一的人,这并不是内地普及得差,而是因为内地地域广阔。从接受速度来说,内地比台湾地区要快。至于有人认为经典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没学问人的说法,这些人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去理解经典。

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功底

记者:深圳为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开办了“市民文化大讲堂”,请了很多专家来谈国学,您认为这样的讲座有怎样的作用?

王财贵:这对传承文化、开启人类智慧有很好的作用。但我对这些国学专家的讲学是“既敬佩他们,又为他们可惜”。因为现在的人国学根基普遍浅薄,没有根底的人听讲国学,效果是不大的。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扎稳孩子们的国学根基。如果这批有影响的学者能够静下心来推广儿童的读经教育,让孩子有很好的国学功底,比他们飞来飞去,费尽心血讲解国学会有更好的效果。

记者:目前,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启动孔子学院140多所,很多人认为建设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发展人类多元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待建设孔子学院的意义?

王财贵:从长远来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有很大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意义不大。现在孔子学院还没有能力把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因为现在孔子学院的教学还只是以教汉语、学汉字为主,这只是文化输导很初级的阶段,如果有一天,能发展到教中华文化经典,把文化经典的精髓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算是达到了应有的功能。

王财贵,博士,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

背景

1994年,台湾地区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在台湾首次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1995年,冰心等9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016号提案,指出幼年古典文化教育缺乏,中华文化长河面临中断的危险;1997年,我国正式启动“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2004年“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香港举行,刮起了诵读学习“文化经典”的旋风,2007年7月28日至8月1日“第四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盛况空前的“千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王光明 刘琼)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推广,孩子国学 推广 孩子
下一篇:曲阜孔子文化节"升格" 由省政府和国家部委主办||上一篇:国学中的史学:从《尚书》到《纲鉴》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