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下跪赠书
这一跪,显露出众多中国人对国学的态度:仰视!其实,国学是什么呢?国学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自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论衡》一书问世后,“国学”这一说法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中国一贯提倡“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论是国学还是西方科学,都有其精华所在,也有其糟粕之处。国学中儒家“人治”的治国之道、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方面的部分内容,由于与法治精神及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都是应当坚决扬弃的。如果我们用仰视的姿态去看待国学,那必将将其精华与糟粕一并继承下来。
造成某些中国人对国学持“仰视”之态的原因在于,盲目自大与文化自卑。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国学已经教育了无数代的炎黄子孙,国学比其他科学都伟大!于是,任何“国学”都是伟大的、崇高的、值得学习的。于是,一提到“国学”二字就得“诚惶诚恐”、把国学搞成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
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文化,面对这种冲击,很多人又不自信了,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于是,就需要来“强化”自己的文化,试图再现中华文明的强盛。殊不知,中华文明与国学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它只是在不断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文化的参与者也将自觉地让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国学研究者汤一介曾说:“如果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只是抱残守缺,哪怕是把古人非常有意义的话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我想也很难使中国文化复兴,更不可能使中国文化对现代作出贡献,搞不好甚至会陷入‘国粹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待国学,我们应该平视,而不是仰视。只有让国学走下神坛,它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平视,仰视,而非,国学平视 仰视 而非 国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