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中山路小学20多名老师与西南大学的3名教育专家一道,费时一年编成国学教材《翰林小书院》。该校从昨天起,每天将花20分钟来教学生学国学。校长称,他们把“培养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目标,学校想通过这种国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05-23《重庆商报》)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以之培养孩子“民族根基”、“世界眼光”,出发点无疑没错。问题是,学生穿汉服、读论语,跟教师摇头晃脑读上20分钟,就能跟基牢固、眼光深远?
且不说一身汉服、一本论语,究竟能营造出多好的国学氛围。单就一个每日20分钟辅导,就很够滑稽可笑了。20分钟,充其量只是半节课时间。以此可怜巴巴的简短时间,去承载厚重博大的国学内容,岂不笑谈!
其实,即便拿出更多时间,这汉服、论语搭就的载体,也不可能承载起更多继承传统、弘扬国学的任务。原因很简单,服装毕竟只是一种形式,不能说明其它。而一部《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恐怕才是焕发其生机与活力的关键。而如此这般,一穿一读之间,就想把握论语之精髓,对于理解力、感悟力欠佳的小学生,也能这般轻而易举?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当前形势下,行不言之教,让学生在广博见闻、增长学力、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去走近国学,熟悉国学,进而去弘扬、光大国学,才是正路。而这,岂不比如此徒有虚表,而又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强得多!
作者:张兰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工夫,弘扬国学 工夫 弘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