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在上世纪80年代艺术媒体还只有纸质官媒时期,“两刊一报”——《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就是美术界发声的唯一阵地。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民办刊物、网络媒体逐渐兴起,艺术类媒体随之多元化。进入自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环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众多纸媒停刊,纸质媒体大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我记得1993年至2000年,我还在东村的时候,官媒左右全国的舆论、学术、影响力,能在《江苏画刊》上登一小块豆腐块的文章,知名度就全国都知道了。当时南京当地的顾承峰、靳卫红都在。”艺术家苍鑫说当时江苏是文化重镇,就艺术媒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前卫艺术媒体。《江苏画刊》“密切关注美术变革中出现的新思潮、新成果、新信息,具有较明显的前卫色彩”。曾发起关于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讨论。之后《江苏画刊》又更名为《画刊》。
1974年创刊的《画刊》,今年已经是第46年。为纪念杂志创刊45周年,《画刊》在2019年推出了年度艺术项目“《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以每年一次项目的方式携手艺术家,以媒体生产的形式联动艺术创作,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提出某种问题,并形成整体性的艺术出版与传播序列。
“‘《画刊》封面计划’的项目进展与《画刊》杂志的内容生产进程是有‘时差’的。我们必须做完2019年的杂志,才能在2020年推进封面计划的展览与出版。这种滞后又让前一年和新一年的封面计划之间产生交叠,让项目处在一种新与旧的共时性之中。我们希望持续地将这种‘交叠’的工作状态保持下去,通过一次次从封面出发的行动,塑造一种艺术创造与媒介生产的新关系,在一个长久的时段中积累、形塑一种价值,并接受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画刊》现任主编孟尧对艺术网说。
从快速迭代的网络媒体环境看《画刊》反而在做艺术“慢”媒体,通过长期的“封面计划”项目来保持杂志的价值立场。孟尧介绍《画刊》的“封面计划”项目运营时介绍:“首先,是纸刊的内容生产;第二,展览的空间呈现;第三,后续的常态的出版等三部分整合构成。《画刊》封面计划的项目进展与《画刊》杂志的内容生产是有时差的。也就是只有做完2019年的杂志,才能在2020年推进‘封面计划’的展览与出版。”
展览前言
2020年11月25日下午,“《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孟尧,学术主持林书传,展览分别在0展厅,1展厅,影像厅三个空间展出。
嘉宾与艺术家合影
参展的12位艺术家吴俊勇、何工、陈丹笛子、柯明、龚新如、张权、谢晓泽、姚朋、李勇政、秦晋、黄小鹏、苍鑫,是2019年12期杂志的“封面计划”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的创作方式去理解媒体的属性,以封面为创作平面。
展览现场
第一期,吴俊勇以“纹身”的方式创作
“皮肤及媒介。”吴俊勇喜欢以纹身的方式来创作。
对于吴俊勇而言,“好玩”是创作的起始点。封面本身就应该是一件作品。当一个封面可以作为一件作品的时候,如何在公共环境中被瞬间辨识出来?
在和《画刊》合作的“封面计划”中,他首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以“免费纹身,还上杂志封面”为题,征集了一位能够把“画刊”的logo纹身在身上的接受者。“画刊”也变成了另一个人永远携带的一件作品。其中就产生了创作者、媒介、接受创作者的三者关系。
展览现场 《画刊》2019年第1期封面 吴俊勇
吴俊勇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杂志的每一页都是可以被撕下来的,每一页都是作品。把它撕下来,就有点像把一张纸从一本书当中解放出来。”如何把私人感情私人的感情在公共的层面上,在公共空间如何去表达私人的感情,也是他的尝试。
对于吴俊勇,文身项目不是属于私人的思考氛围,属于两个思维的交流和碰撞,纬度更加开阔和放松,更多时候像是灵感的激发点,甚至变成灵感实验室。只为特定的一个受众创作,带点命题,即兴构思和表演式现场发挥,“点对点”的私创作,受众既是画布,也是观众、藏家、创造者和画布。
第二期,何工的个人记忆
装置作品《声音考古学》来自艺术家何工的个人记忆。
展览现场 《画刊》2019年第2期封面:《声音考古学》 何工 装置 220cm×300cm×525cm 2018年
在他自幼的记忆中,大喇叭广播的事总是事无巨细,“报告某位老师的小女儿在厕所后面的粪池边摘花,非常危险,请老师赶快把孩子带回家;哪些老师有信件、包裹或汇票到了,立马到传达室领取;某老师老家的人从乡下托长途车带来一麻袋红薯放在门卫室……”除了发布这些通知之外的其余时间,则播放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和国家大事。到农村当知青的七年里,广播也同样忠实地陪伴他度过了每一天,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喇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通知大家到哪里开具劳动出勤率证明,去哪里换取高考介绍信;最后广播告诉我到哪里领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哪里转户籍……因而喇叭与何工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是亲切的,它发布的消息也是真实可靠和权威性的。直到今天,哪怕在废品收购站的废纸堆里看见盖了公章的红头文件,仍然令我肃然起敬;任何消息,无论别人耳语告诉我的、电视里看到的、网络上知晓的、书里读到的还是手机打给我的,一经证实其可信度,潜意识中立即会转换成喇叭通报的图像。过去10来年里,但凡在二手市场或者废品站见到旧喇叭,我都把它们回收起来,做成作品,以纪念我和我的同代人的青春。
第三期,陈丹笛子的塔罗牌故事
陈丹笛子从广东美院毕业,现在生活在广州。她的“封面计划”借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大家围坐在一起讲故事方式,通过文学的语言它虚拟了一个“画刊”的讲述人,谈对今天当代艺术的理解,最后落笔在媒体上面。
陈丹笛子的“封面计划”展览现场
陈丹笛子(右)与秦晋(左)在展览现场
“我不希望讲的太直白。”她又把图形以莫斯密码的方式对应起来,所以这里面是当时在展览上放了一个这个模式编码的对应的一个东西,他是把一个摩斯电码的形式对吧?用文字的关联把它隐藏在小说里面,然后他其实是用一个塔罗牌的这个表达方式放在里面。
陈丹笛子的“封面计划”以个人习惯浏览的艺术类网站在电脑屏幕上打开的图像为作品,展开了她对媒体与作品关系的呈现。
第四期,柯明《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
《为无名山再增高一米》、《无题,失败的封面计划之二》、《无题,失败的封面计划之三》三次计划的作品都没有适合作为封面的,因此艺术家柯明与孟尧商量,正考虑到截稿时间的因素,为了尊重各自的价值观以及这次封面计划,最后我们决定换一个思路来实施这次“失败”的封面计划,就是在创作手记里完整地呈现出几次不理想的方案实施和转变过程,并在封面上以某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表达出来。
柯明(右)在金鹰美术馆沙龙现场
柯明《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展览现场
没有掩饰,没有混淆视听,更不必自圆其说,如实把各自思考的过程和坚守的姿态真实地表达出来即是最好的“作品”,是为这次封面合作计划。
展览现场,柯明在展览的现场用一个机械装置,把他与孟尧间沟通对话的手机截屏全部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作品。
第五期,龚新如人和城市、人和社会的命题
“做了十几年的标志设计,对各种图像和符号都很敏感,所以一直有拍摄素材的习惯。”龚新如大学学的专业是平面设计。他在“封面计划”开始的时候就用交通路牌的符号做了一件作品。
艺术家龚新如
龚新如“封面计划”展览现场
“我把指示方向的文字涂掉了,更有张力。”龚新如的作品以人和城市、人和社会的命题,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更是有特别有意义。
龚新如的作品用金属板把这个平面的指示牌,以实物的方式展示出来。
第六期,张权《你好,水印》
“在封面作品上打上满版的水印多酷啊!我也喜欢这样直接的方式。”张权用“水印”版权保护的形式,表达快餐文化、流水线生产带来的抄袭、山寨的问题的态度。他觉得它是今天所有的艺术家都急需面对的事情: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怎么让自己正规起来?
张权“封面计划”
张权作品展览现场
张权以游乐园的卡通图像,建造了他想玩的游乐园。这几年他所有的展览都会围绕“游乐园”去做,每做一个展览,都会补充游乐园里的一个场所,直到游乐园扩充到足够丰富,最终可以按照展览所设计规划的内容去建造一个真的游乐场,这个项目就完结了。
第七期,谢晓泽与曾经被禁的古籍
谢晓泽的“封面计划”以古籍“封面” 和现代杂志的封面的对照展开。“从商鞅‘燔《诗》《书》’到清代的文字狱,中国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禁书历史。我查阅资料文献,收集书目名单;在图书馆公共收藏里找到并系统性地拍摄这些曾经被禁的古籍;我走街串巷,在旧书店书摊淘书,在网络上搜寻、购买原版的民国图书。”从2013年开始,经过数年的努力,他拍摄了108种古籍,收藏了700多本近代图书。这对于浩如烟海的禁书史,仅仅是沧海一粟。2017年他第一次有机会在丹佛美术馆(Denver Art Museum)展示这个项目,只展出了13种古籍摄影,实物装置则用了不到300本书。他深深地感到空间的限制,苦于无法展示书目内容与种类的多样和视觉的丰富,并以此揭示禁书现象背后社会、伦理、政治、种族、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原因。
谢晓泽的"封面计划"展览现场
“我也看到了一个契机,可以用杂志的封面对书籍种类的展示做一个有限的延伸。”在古籍拍摄过程中,谢晓泽在书籍的下方摆设了一把尺子,作为印制1∶1实物图像的标准,也暗示衡量、判断、控制的概念。在封面创作的构思中,他也尝试用各种尺子来直接测量杂志的封面,指向杂志作为传播载体的物质特征,也暗示其局限。构图中运用了当时收集的、考虑过但最终没有使用的其他形式的尺子,包括20世纪初有黑漆和金色刻度的市制木尺。后来的构图采用了缩小排列的方式,选取了内容、种类、年代、质感、色彩和大小各异的书籍50多种,其中大多数图片还没有展出或发表过,比他在实体展览中所能展示的更加丰富多彩。
第八期,姚朋发现“冠园酒家”
他都选择了“寄信”这种传统的、物质化的媒介方式,试图去和一个陌生的对象发生联系。在“封面计划”当中,他的对象是一个模糊的真实存在,并不确定冠园酒家的老板是男是女;他更关心的是一段历史变迁中的具体的人的命运。
姚鹏在沙龙现场
姚鹏“封面计划”
姚鹏“封面计划”展览现场
姚鹏“封面计划”
姚鹏“封面计划”的历史资料
这家“冠园酒家”的老照片在一个关于旧金山唐人街历史的网站上发现。因为以国内的生活经验来讲,餐厅更新换代的频率可能很快。但在美国情况好像不太一样,据说餐馆已经停业有几年了,但一直没有新的店铺接手。这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餐馆,40年前就在那条街上同样的位置。
第九期,李勇政质疑社交网络
成都艺术家李勇政以树形基站和覆盖在上的二维码为封面作品,基于他的长期的观察。
“我观察树形基站有好几年了,在不同环境下拍摄过几百张照片。这样的基站在我们的城市、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在一些建筑物密集的社区,大概每500米左右就有一个,有的地方会更多。”李勇政觉得,这些以树的形式存在的东西,它们在平庸的景观中显得过于挺拔、翠绿、完美,以至于它会闯入你的视野,难以回避,这是植入到你头脑中的“美”。
李勇政在展览现场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景观能有“树形基站”所具有的内外的一致性,它们因为强壮而显得雄心勃勃。现代人通过移动设备获得大量信息,4G、5G,都需要它们来作为中介传输,这是一种绝对垄断的权力。它们模拟真实的自然,伪装成森林中最瞩目的明星,让超真实以平凡的姿态得以显现。
李勇政 《Help Me》展览现场
《Help Me》(《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李勇政,2019年
扫封面二维码后,手机上会显示英文字母“Help Me”
“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好像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方法,更自由的手段,实际上我们无疑的陷入了一个更被控制的境地。即使我们在每天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实际上我们被更大的为更大权力所左右。”因此,他决定用二维码做成一个互动窗口,让观众去扫码来获得信息。扫封面二维码后,手机上会显示英文字母“Help Me”。
在展览现场,李勇政以灯箱装置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十期,秦晋以运动来定义的生命状态
“《画刊》封面上的《How to control the bodies?》,源于一次偶然的网络浏览,当然它也是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内容。”艺术家秦晋的封面作品包含两张体育运动的图片,在封面的右下角“肌肉男”的图片,是她一直留在手机里的网络图片。
《How to control the bodies?》(《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秦晋,2019年
秦晋《How to control the bodies?》展览现场
她曾经换过很多次手机,照片收藏也丢失过很多,但每次都不会忘记把这张图找回来,让它继续跟随自己。
“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成这个样子?这是我对这张图好奇的地方。”在秦晋看来,很多健美人士对自己的身体几近完美地控制与塑造,仿佛那身体是别人的似的。体育世界里有很庞杂、严肃又有趣的东西,包括制度、权力、人性、游戏、信念、对抗、意识和反应、极限与年龄、个体与集体等等。它是一个极度强化强弱和成败,又让人们极容易在体育的世界里打破阶级和隔阂的无所欲求的世界。
展览现场秦晋把这个肌肉男的形象以刺绣的方式呈现在了一件蓝布旧衣服上。
第十一期,黄小鹏关乎现实的延异神话
“最初的想法是把一个完整的视频截图铺满封面,以一种电影的连续性把录像中‘误译’的歌词全部呈现出来,但是感觉形式上有些老套。接着想直接局部截屏,又发现和其他‘封面计划'艺术家的方案过于接近,于是调整成把截屏翻转,制造一种突兀和错位的感觉。这种方式也更接近我长期以来的创作思路。”已故艺术家黄小鹏以一帧视频的截屏为封面,呈现出某种幽默、隐晦、荒诞的全新含义。
展览现场
《占领这个世界》(《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黄小鹏,2019年
对于作品他这样讲道:这是我在网上下载的一个公路“碰瓷”视频。黑夜中倾巢而出的村民犹如倏忽即逝的白色幽灵,在精心排练过的剧场中依次登场,之后在闪光灯中消失退场,只留下视膜上的久久不散的叠影……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真实事件,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这些不断浮现循环的图像,在今天网络共享的时代并非纯粹的私人资源。剔除其语境的重新编辑,是一种对公共图像的主动转换,一种与不在场事件的联结。相对于看起来更逼真,但也更平面更虚假的高分辨率图像,经过“均化”处理的粗噪点黑白“低像素图像”,更具有早期地下刊物的激进、实验、经典的原始图像力量。同时它显得更抽象,给想象力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产生了更多的歧义和不确定。它无关真实事件本身,而是一种关乎现实的延异神话。
第十二期,苍鑫着迷宗教与科学
多年来苍鑫一直关注两个领域:宗教与科学。“祭司与科学家这两个身份让我深深着迷。”
“我用金粉把图像画在抄经文用的纸上。”苍鑫所绘制的内容即是从媒体造神的寓意延伸而来——我们可以用媒体造神,也可以从媒体中感染各种精神疾病——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二律背反的悖论中。
苍鑫作品展览现场
“由于智能科技与互联网的应用,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将会对人的身、心、灵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性症状的出现——以下是当代病症的名称:信息异化症、手机依赖症、意识休克症、失语症、失忆症、失智症、失神症、失灵症、幻觉症、恐光症、恐思症、秽物癖、姆指癖、5G癌、无线辐射癌、信息阉割术、生物异化术、网瘾、数字-模拟痴呆症、逻辑癔病等。”苍鑫认为,科学以逻辑推理与实证方法,推动当代人类改造自然,所呈现的前沿理论与成果,如人机合体、区块链、物联网、脑科学、数字货币、算法生命、新媒体艺术、生物基因工程、星际旅行、纳米技术、量子物理、人类永生、奇点来临等,都以科学宗教与技术哲学为背景,猛烈地改造着传统生活方式与地球面貌。
结语
“为什么艺术家会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又不给钱,为什么?”孟尧认为,第一点是专业的认同感。第二,通过合作,以有限定边界的创作方式,激发艺术家创造的潜能,打开了创造语言的另一个途径。第三,也是媒体发现推荐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新形式。《画刊》以立体的传播方式探讨在自媒体时代如何释放纸媒基因中的核心价值,以及发挥其效能。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江苏画刊》,《画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艺术家《江苏画刊》 《画刊》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 现场 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