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褚秉超:用两座山诠释全新的雕塑概念_褚秉超-七府環屏-石还山--戈壁-作品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
 
2015年底,褚秉超来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中一个名叫七府的村庄。七府村的北边有一座自然滑坡坍塌的

2015年底,褚秉超来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中一个名叫七府的村庄。七府村的北边有一座自然滑坡坍塌的山体,他按照个人的审美和对自然的理解对山体进行了重新整治与修饬,为达到意识之中的善境,这一工程历时150天,修改山体5500余立方米,栽植各类苗木7000株,并将这座经由个人意志改造的山命名为“七府環屏”。

GUtLuhNmfkReXfkhyhSaSpJViZMpOfOh3VtdlQBJ.png

七府環屏-地点信息

bS0hjW8hmorvhV7IQqZoV59Zo2VUYhsvqtX7wC6u.jpg

七府環屏全景照片

对于褚秉超来说,《七府環屏》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和计划。他每年都会在这座山上做一些工作,2017年是把16年种的那些没活过来的枯树苗拔出来在原来的树坑里补种了新的树苗,2018年创作了《七府環屏-夜火》,2019年给山顶上做了一些规划并种了树,还计划了一处滑坡的治理实施方案,今年受疫情影响“七府環屏”暂时封山。

而在几年前,褚秉超在甘肃还创作了另外一件与山有关的作品《石还山》,甘肃的黑戈壁遇到几座独立的大山,山下遍布着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数量庞大的石头是怎么散落在此的,褚秉超想它们一定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之后他再次进入黑戈壁找寻曾经遇见的那座山,将山下能搬起来的石头逐一记号,重新搬回山顶。最后,他给这座山命名为石还山 。

099dpET5ken84KLqdAHeR8A8AdHMHFVzYEMLV7ZG.png

渐远的石还山

创作这件作品,褚秉超表示没想要刻意去探讨什么,他讲到作品创作之后,在“离开戈壁时车开的很慢,从后视镜里看到渐远的石还山直到从地平线上消失这已经很生动了,可能,藏族人经过这里会把它当作玛尼堆,蒙古人经过这里会看作是敖包,矿老板经过这里会以为山下有资源,迷路的人会认它作向导,石还山还是石还山。也许有一天你来到黑戈壁碰巧又遇到石还山然后这里的景色让你心情莫名变得很好。到那时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个好心情。”

37IBVZngp48K3lrguFKGVIj1TjI0ukmepZ4HKj1K.png

石还山 刷白航拍

凭借这件作品,褚秉超获得了第七届“明天雕塑奖”大奖。

褚秉超1986年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年至今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作品创作包括有雕塑、装置、影像、出版等。长期致力于关注并针对社会性问题及自然环境、公共空间进行讨论和艺术创作,以期运用真实有效的制作方式探索当下以及未来,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

褚秉超的创作,我们很难用雕塑来定义,更像是一种大地艺术,在谈到创作时,他表示自己的创作思路不是惯性的,惯性的思路会使人维护创作中自认为好的部分而无法自拔,往往这样是在误导自己的创作,所以有时候他会做出自己都很难适应的决定。

“首先我关注的是自身的感受和情感,某个事物为什么会打动我,某种问题的出现为什么让我思考很多或者是我自身就是有问题的。然后把这些不同的感受和问题对应到相应的实际事情当中去进行研究讨论和艺术创作。”

雕塑在褚秉超看来没有既定的一个概念,技术会让雕塑变的更好但雕塑本体不会改变,对于他来说雕塑的思维是关键。同时还有想象力和体力,一个不错的雕塑艺术需要雕塑家“载着思想围绕着雕塑行走万里”。不论运用的是何种媒介或技术,创作主体的身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最近,褚秉超开始对月亮和烟斗感兴趣,并且接下来打算做两个不错的展览。

艺术网:首先还是谈谈与您相关的两座山,“石还山”这件作品您获得了明天雕塑奖的大奖,看资料,您是在甘肃的黑戈壁遇到了几座独立的大山,然后才萌生了创作的想法,为什么会去到戈壁?

褚秉超:有一种地貌是戈壁独有的。

qWkBdCZkZTRamXa2yU3TbhyTwvX2yRCOGalNpANf.png

一川碎石大如斗

艺术网:当时看到的情况是怎样的?

褚秉超:一川碎石大如斗。

艺术网:您将山下的石头编号给重新搬到山上,这一过程是怎样的?

褚秉超:没有编号,刷白的石头标记的是重量,是我能抱起来的石头。然后把能抱起来的白石头用皮卡运到坡度较缓的山坡再把石头抱上山顶,过程就是这样每天往山上搬石头直到把山顶堆满,当然还要考虑石头堆起来的坚固。在当时还考虑把石堆再推下山去,但这一步最终还是交给了时间和戈壁来完成。

GvaqEhsjpAq2FnpmxBpDCSCtSMW3E5I9QfmYW8NA.png

石还山-山顶

艺术网:创作用了多长的时间?中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褚秉超:算上前期的准备一共用了四个月时间,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最大困难的,除了后期资金跟不上,剩下的事自得其乐还挺愉快。

艺术网:这件作品您想要探讨的是什么?

褚秉超:没想要刻意去探讨什么,看见这座山和山下石块的时候自问:“石头是怎么来的”,几秒后自答:“从山上滚下来的”。又用把石头还给山的行动肯定了我的这个答案。可能自然科学早已对这些石块的来源给出了解答-风化石,身处现场反正我是不信教科书里的这一种解释,再说,世间万物如果只有一种解释的话那就太无聊了。石还山被石还山了之后离开戈壁时车开的很慢,从后视镜里看到渐远的石还山直到从地平线上消失这已经很生动了,可能,藏族人经过这里会把它当作玛尼堆,蒙古人经过这里会看作是敖包,矿老板经过这里会以为山下有资源,迷路的人会认它作向导,石还山还是石还山。也许有一天你来到黑戈壁碰巧又遇到石还山然后这里的景色让你心情莫名变得很好。到那时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个好心情。

v6Sx7lhv2QBcClEYMHe64LVe03M48JJlxn4hqiEZ.png

石还山全景

艺术网:另外一件与山有关的作品是“七府環屏”,同样是位于甘肃省,据介绍您修复了一座自然滑坡坍塌的山体,这个工作量应该更大,是什么让您萌生了创作这样一件作品的想法?

褚秉超:这座山在“七府環屏”之前被当地人称作“塌山”,山名源自百年间的一次地震造成的山体坍塌,山体滑坡的灾害面积一夜间埋过了半个村子。据说这座山之前是有名字的,可能当地人不愿再提起这个名字吧。走进这座山对其深入的了解后觉得一座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次山体滑坡让山的形状变化很大也让附近的居民忘了之前的山名。后来我说我要改造这座山。

vNAOb7jyJRRn0o9DU6sA0hjU13h79Nink9r2ppD0.png

七府環屏-雕刻

D6Db2sBTHkP4knMpVAkK6F3GECmv8ugCEAlwZZBE.JPG

刻字

艺术网:您是如是进行修复的?用了多久的时间?

褚秉超:这将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艺术项目。最开始先直接率领了四台挖掘机上山修路,接着和当地村政府沟通、签订合同,承包了这座山,然后就是挖山、植树、引水、治理山体滑坡、刻字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一共用了150天。我每年都会在这座山上做一些工作,17年是把16年种的那些没活过来的枯树苗拔出来在原来的树坑里补种了新的树苗,18年创作了《七府環屏-夜火》,19年给山顶上做了一些规划并种了树,还计划了一处滑坡的治理实施方案,今年受疫情影响“七府環屏”暂时封山。

k35LHJBt3272w8neRCloO9b2FqE7Rsy68KQhzgHN.png

七府環屏-夜火(局部)

NygyFVdUnJCqCuEI2CX4PhhsB0hLF3jlx0tIBUg3.JPG

修山

U1nlz9pfNmifjehjG4ljEeaQmXF1icQCJ8hS0YQE.JPG

施工过程

IZSCpc9bRnJuFjo3K6M9v1Xz7nim8HZAMXl1zmWK.JPG

种树

艺术网:为什么将作品命名为“七府環屏”?

褚秉超:在七府这个地方有一座形状像环形屏风的山。

艺术网:这两件作品的创作都非常有意思,与自然景观有关系,同时涉及到巨大的时间消耗和空间处理,而雕塑又是与空间和时间有密切关系的艺术,对于这两个元素您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

褚秉超:当下我们就生活在我们所认为的时间和空间里,在这种认知下一个人的身体所作的一切都是短暂的。人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不能是刻板的,各种学说、理论都在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将来时空在现实中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呢?我相信艺术会在这种现实中呈现出一种永恒的可能性。

艺术网:对于您的艺术创作,您是如何界定的,其中既有行为、摄影等等,也看起来很像是大地艺术,唯独很难与雕塑联系到一起?

褚秉超:看不同的人对待雕塑的态度了。这个不需要界定。

vzCrPLbP7AdwaZDYD1poN8ZaeGLtuPPUCSIYFfJV.JPG

梦游 床单

艺术网:看您之前的作品也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打印长江水》、《记录一场雨》、《梦游》、《盆景》、《一条街景》,只看标题的话,就会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所以想请您谈谈您一贯的创作思路是什么?或者您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褚秉超:前面提到的这些作品是以前在工作室里做的偏向体验性质的练习,比如;《梦游》是我在床单下铺了一整张复写纸,打开录音笔在上面睡了一觉,醒来后看着睡出来的印记把录了几个小时的录音整个听了一遍,这种练习能让当时的我站在第三者的视角观看自己的创作并对其中的一些潜在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那时候觉得这个过程还挺有趣,现在看来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

我的创作思路不是惯性的,惯性的思路会使人维护创作中自认为好的部分而无法自拔,往往这样是在误导自己的创作,所以有时候我会做出自己都很难适应的决定。

工作方法会更具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有时预先制定好的一套方法会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失效。所以工作方法一说是扯淡。

pylFvF6j0Ndtxig9mFHwXUxKIkPUjtMNj3Qdw9yw.png

50 buddha_before repair and after repair

3UxkZkd1ZODBxkmVgdePU66j4Hm61Ik6ggGPD0Km.png

​我佛-33号

D0rQ0stAUZdMAjpQRatvxBJcT7rLeYMBxQwPcOzr.png

无痕地视频截图

yOx2LoqRbYOw0i7bTqCn3aE6JT0wWVLhybMoYwXF.png

褚秉超 海岸线,2013

艺术网:此外还有像《海岸线》、《我佛-50尊佛像修缮前后》、《无痕地》这样的作品,也都是与自然或者文化相关,您关注或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褚秉超:首先我关注的是自身的感受和情感,某个事物为什么会打动我,某种问题的出现为什么让我思考很多或者是我自身就是有问题的。然后把这些不同的感受和问题对应到相应的实际事情当中去进行研究讨论和艺术创作。

艺术网:对于创作的材料和媒介是如何看待的?

褚秉超:一个观念的传达必定有其最恰当的方式,材料选择本来就是自由开放的,由艺术家根据创作内容和自身条件来决定媒介或者是否划分媒介。

艺术网:当下,雕塑的边界已经非常的宽阔,不管是创作还是展示,都已经超出了之前的理解,比如声光电甚至是空气等各种元素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对于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褚秉超:从自由创作的角度讲你所说的雕塑的边界一直都还是一个雕塑概念的话题,宽阔不代表泛。取决于艺术家是在创作雕塑的概念,还是用雕塑的技术去创作。用声光电空气创作了一个雕塑,这件雕塑是声光电空气。大自然风化现象雕塑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是一件雕塑,你创作了一件观念作品形式是一件雕塑,你的这件雕塑是一个观念。你在雕塑你的大脑,你的大脑是个雕塑。成绕口令了,最好让哲学家来帮忙分一下。我们可以试着把博伊斯“社会雕塑”系统里的“雕塑”一词换成和艺术转化相关的词比如“物化”或“打磨”“制造“ -打磨生活-物化思想-用行动制造历史-好像并不会影响到他对雕塑概念的拓展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表达。  雕塑没有既定的一个概念,技术会让雕塑变的更好但雕塑本体不会改变,对于我来说雕塑的思维是关键。

艺术网:关于雕塑您又是如何理解的?或者您还认不认同这一概念?

褚秉超:最近正好在做雕塑也有一些反思,雕塑本体的表现力还是很有趣的。曾经学院雕塑的训练方法能让人很快掌握在空间中塑造物体的技能,与此同时还有一种雕塑思维也会一起被训练出来。前者让我有了技术,后者让我感觉不真实,是被训练出来的和自己真实感受无关的技术感受。在这个问题上能意识得到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雕塑还是得先做出来。能讲清楚的就别再用雕塑做了,可以尝试拓展一下雕塑的概念。

艺术网:雕塑创作,在您看来什么是重要的?

褚秉超:想象力和体力,一个不错的雕塑艺术需要雕塑家“载着思想围绕着雕塑行走万里”。不论运用的是何种媒介或技术,创作主体的身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艺术网:这些年您也参加了众多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比如去年明天雕塑奖的获奖,对您的影响大吗?

褚秉超:自己察觉不到有什么影响,别人看的话可能会比较容易看见,或者主办方希望对艺术家的影响是什么,就是什么。

艺术网: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或者打算?

褚秉超:继续做《七府環屏》、《新造像经》,最近还对月亮和烟斗感兴趣,打算做两个不错的展览。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褚秉超,七府環屏,石还山,,戈壁,作品雕塑 褚秉超 七府環屏 石还山 戈壁 作品
下一篇:如何登上中国美术学院校史榜?_湖山志-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国美日历--校史-艺专-先贤||上一篇:席宇:画廊是高强度工作_任何环节都会影响信用_席宇-画廊--合作-海狮-体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