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纪实摄影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振盛因病去世_享年80岁_李振盛-纪实摄影--历史-相机-底片

编辑:江静 来源:雅昌发布
 
李振盛(1940-2020)()纪实摄影大家李振盛因突发脑溢血,住院多日后在美国医院去世,享年80岁

hLa4i2EwYkpzhJ1mdyT60MWC7yPyePbbxjc8dzpN.jpg

李振盛(1940-2020)

()纪实摄影大家李振盛因突发脑溢血,住院多日后在美国医院去世,享年80岁。李振盛是摄影界奥斯卡露西奖的首位华人获奖者,2013年在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里,由著名的艺术家陈丹青作为颁奖人,颁授李振盛荣获“纪实摄影终身成就奖”。

李振盛1940年出生于辽宁大连,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社做记者20年,并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度过15年执教生涯。2003年,李振盛拍摄的包含285张文革照片的《红色新闻兵》一书,由英国著名的菲顿出版社以六种文字出版,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荣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导奖”;2005年,被评选为自1855年以来150年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之一。2006年,李振盛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2007年,牛津大百科出版的《牛津摄影指南》单列出“李振盛”的个人词条。2013年,获颁露西纪实摄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该奖项全球华人首位得主。2014年,被评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

1961年12月25日在长春电影学院校牌前的自拍像  李振盛自拍

《谁说女子不如男》  李振盛摄于1965年6月27日 黑龙江省阿城县民兵比武场

《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大会》  李振盛摄于1966年7月23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民体育场

《风云岁月》  李振盛摄于1966年9月13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民体育场

《国庆17周年大游行》  李振盛摄于1966年10月1日 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秋林公司

《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振盛摄于1966年10月5日 北京天安门广场

《小俩口装饰新房》  李振盛摄于1966年12月10日 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

《批判走资派大会》  李振盛摄于1967年4月27日 哈尔滨市北方大厦广场

《船上开起批判会》  李振盛摄于1967年7月8日 黑龙江省宾县

摄影记者出身的李振盛一直用手中的相机本着客观记录的态度面对历史:“不管自己做了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要以反思的心态去回首往事,不拔高、不回避、不掩饰、不推诿,这样才能留下真实的历史。” 

美国著名的摄影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薇姬·戈德堡(Vicky Goldberg)评价李振盛的照片是“非常罕见而极具力量的历史见证,是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备忘录,假如没有它们,这些历史事件也许会被遗忘。”

“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就可言,那就是我为世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历史碎片。就历史而言,唯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忆,与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宏伟史实记载相结合,方能合成一部鲜活完整的民族史。敢于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方称得上是伟大的民族。” 李振盛如是说。

“时间的河——李振盛摄影六十年回顾展”海报

2016年6月25日,“时间的河——李振盛摄影六十年回顾展”在成都影像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期间,艺术网采访到摄影师李振盛,在他看来,摄影记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应当是历史的记录者。以下为当时部分采访内容摘要。

艺术网:这次是您“摄影六十年回顾展”。

李振盛:展览用了“六十年”的概念,重点还是放在文革十年这一段历史。从摄影作品的画面来看,即使是那个时期的照片也是比较轻松、美好的画面,并没有展出激烈、敏感的东西。

我从1956年开始接触摄影,那会的我还是一名初中生,参加了学校物理老师组织的摄影活动小组。当时我是摄影爱好者小组的组长,用学校共用的一台相机学照相,因此内心特别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小时候我爱好集邮,每个礼拜都到大连邮局互相交换邮票。有一天来了一个中年的先生,他说自己爱好邮票,想用相机和手表交换。所以我用200张邮票,作价38块,换了那台相机,也是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台相机。用摄影界的行话说,那台相机叫“皮老虎相机”,镜头和相机之间有一个像手风琴一样折叠的皮,能够拉长和收起来。此次我也是把它带来现场展出了,我用这台相机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在展厅的中也有呈现。

《1968年10月1日 高举毛主席像欢度国庆》  摄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69年7月19日 《起飞前读一段毛语录,确保飞上蓝天不迷航》  摄于哈尔滨空军某部

1972年9月5日 《北大荒知青割畜草》  摄于黑龙江省逊克县

1975年7月23日 《五万农民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摄于黑龙江省阿城县玉泉公社

艺术网:当时您拍文革,很多人都会说您拍那些有什么用呢。那您为什么会想把那段历史全都用相机记录下来?

李振盛:在我看来,记录一个事件、记录一个年代必须要完整。那个时期,正面的照片可以被采用,负面的是不许见报的。当时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批斗的、戴高帽的、游街示众的、抄家的、枪毙人的绝对不准见报。但是这些我都偷偷地拍了下来,最后要批斗我的时候,我把底片埋在家里地板底下才得以保存。所以后来我的作品在中国第一次获大奖时,我的同事到北京来看影展说“你是三心二意听党的话,拍了这个完整的历史,我们一心一意听党的话,只拍了历史的一半”。历史的一半就是党指哪儿打哪儿,我需要正面照片只拍这个,没用的就不拍。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不要判断有没有价值,你把做的事是把它记录下来,让后人评说。

艺术网:《红色新闻兵》也是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并获美国海外记者协会“最佳摄影报道奖”。

李振盛:这本画册是英国菲登(Phaidon)出版社以6种文字推出的,这家出版社具有80年历史,以出版艺术类画册享誉世界。画册由曾两度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和评审团主席的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主编,在其领导下的编辑小组历经三年多的精心策划、编辑、撰写,从我任《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期间拍摄并珍藏的3万多张底片中挑选出285张照片汇编而成。主要是想为读者了解“文革”提供一名摄影家眼中和相机中所记载的第一手图像资料和心路历程。

《故作英雄状》  李振盛自拍于1966年6月15日 黑龙江日报社摄影组

艺术网:这次展览海报上用的那件作品很有意思,是您什么时候拍的?

李振盛:我做记者时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采访,拍照的时候最后都要留一、两张底片以备路途中的突发事件所用。因为有留底片,因此每次在冲胶卷前我都会自己支起相机,在办公的小角落里为自己照相。日积月累,我现在有七、八百张自拍照。拍摄这张照片时,我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我是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当时觉得自己学了电影而没有从事电影行业有点遗憾,就想通过拍照片的方式过一把电影瘾,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四样电影职务集于一身。那个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但是崇尚英雄并不是让自己做英雄,我有点儿叛逆,照片中的我敞开胸膛,朝着镜头想象着自己正在面对着敌人的枪口,怒目而视地坐着。

万万没有想到后来这个底片在纽约编辑画册《红色新闻兵》(Red-Color News Soldier)的时候被相中了。当时编辑把我的3万多张底片来回看了五遍,突然有一天跳起来对我说终于发现了一张不朽的经典之作。我不懂英文,在一旁的女儿给我边翻译边凑上去看那张底片。突然,她对我说,爸爸你怎么还有这样的照片!我趴上去一看,原来还有这么一张照片。当年我拍完之后就装在袋子里,这期间的几十年都没有去碰过。女儿当时坚决的说这张照片不能用,还特意给她妈妈致电,称爸爸太不像话了,居然还有露点的照片。我和她说,这不叫露点,人北京膀爷在夏天也是满大街光着膀子骑个平板车,或是摇着蒲扇满街晃悠的。当时的我一开始也是不同意用这张照片,觉得过于另类。

后来外国的编辑劝说了我两、三个月,说这张照片一定要用到书里,用到展览里,一定会引起轰动。最后的最后,我同意了。现在看来,那张照片的国际评价甚高。从2003年“环球巡回展览”法国首展开始,陆续在世界各国展出,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个国家和城市,观众远超400万人。非常有趣的是那张在哪里展出,那些观众就到哪里去,在照片前解开衣服合影,模仿我当时的那个动作。为什么首站选在巴黎,是因为策展人说,作品要想轰动世界、感动世界,首先得选择一座城市,巴黎是艺术之都,轰动了巴黎就能轰动世界,感动了巴黎就能感动世界。

英国青年脸上画着中英国旗欢庆香港回归  (李振盛摄于1997年6月30日)

香港回归庆典

彭定康离别港督府

“9.11”纽约世贸大楼遭恐袭(摄于2001.09.11)

千窗百孔:“9.11”纽约世贸大楼遭恐袭(摄于2001.09.15)

2008年5月19日天安门广场为汶川地震罹难者降半旗

艺术网:能谈谈摄影界前辈对您的影响吗?

李振盛:我受到了中外两位摄影大师的影响,一位是我的老师吴印咸,另一位是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迪埃·布勒松。

我在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读书的时候,给我们讲课的是吴印咸,吴印咸是何许人?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的那些照片都是吴老拍摄的。给我们讲课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摄影记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应当是历史的记录者”,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为什么我对历史会有这么多的记录呢?也是受到了吴老的启发。

第二个影响我的人就是一个世界级大师布勒松。这个人有一个怪僻,除了他夫人,一生不许别人给他照相,除了他的家人也不和别人合影,他解释为是职业上的需要。我跟他是怎么接触的呢?1958年中国搞大跃进,国家文化部门和外交部门把西方一些有共产党身份的艺术家请到中国来拍大跃进的场面,向世界宣传中国大跃进的伟大成就,当时摄影家就请了布勒松。结果拍了照片后中方不满意,1960年在北京组织了一场批判会,布勒松就被批判了,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批判时的十几页稿纸。我在批判当中接触了他的作品,虽然都在公开批判,但私下里我觉得他的作品真不错,并模仿他的构图。他有一个“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我觉得说的真好,于是暗暗地把他当作心目中的导师。2003年我在巴黎展出,首展期间超过十万观众参观。布勒松看过我的《红色新闻兵》后,邀请我在法国南方小城阿尔勒与他见面,之后他邀请我给他照相,也和我合影,打破了他一生的惯例。这在当时成为国际媒体中的一个文化实验,布勒松让人照相了,还跟人合影了,是谁?是一位中国的摄影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摄影,李振盛,纪实摄影,,历史,相机,底片摄影 李振盛 纪实摄影 历史 相机 底片
下一篇:2019年11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黄引_aac艺术中国-黄引--作品-展览-物尽其用||上一篇:身处“后疫情”的都市,艺术何为?_当代艺术--艺术-生活-晚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