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雕塑何以真实_雕塑--历史学家-真实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雕塑何以真实》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前不久,在龙岗的一个雕塑方案评审会上,又遇到了真实性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次和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一起讨论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方案。搞历史的和搞艺术的碰到一起,总是要纠缠一个老问题,在“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孰轻孰重?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谈到了。他说,历史学家所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而诗人所叙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叙述的是个别的事,诗人叙述的则是具有普遍性的事;显然,亚里斯多德为文艺创作的想象和虚构开了绿灯。

文艺思想史上,还有一派是抬历史,贬艺术的。柏拉图也是个大哲学家,但他鄙视艺术。他的理由是,艺术是对实际事物的模仿,不过是它的影子,而影子的真实程度当然不可能超过实际事物本身。 

有趣的是,这种古已有之的争论,从未止息,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那次雕塑方案评审会上,有创作者画了一组反映龙岗地区历史题材的雕塑草图,其中一件是“东纵北撤”。抗战胜利后,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共产党同意将南方八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陇海路以北。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及其它兄弟部队2583人,在深圳大鹏沙鱼涌乘座美国运输舰撤离广东,远赴山东烟台。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创作者按照惯例,只能依据有限的资料和历史知识进行“合理想象”,结果在草图上,沙鱼涌的东纵北撤和“十送红军”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非是一些战士们与老百姓依依不舍的场景。

在场的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对此提出了许多细节问题,例如建筑、景物、人员服饰、武器装备等等;例如,东江纵队的军帽是五角帽,不是八角帽,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总之,专家主张要严格按照历史原来的样子,还原东江纵队北撤的场面。甚至某些真实的历史人物,都要按照他们当时的样子塑造出来。

若要完全忠实历史,问题也不少。当时的北撤是在国民党军队的监视下进行的,有许多国军官兵活动其中;另外,想把事件交代清楚,画面中出现美军登陆舰,就一目了然了。可是,专家们又不主张让这些内容在雕塑中出现,这又无意中应和了雕塑的“正面性”这个老传统。囿于传统观念,历史学家也默认了雕塑可以有一些不完全照搬历史的特权。

更有颠覆性的是来自亲自参加了北撤的东纵老战士的回忆,他们所说与眼前的雕塑草图几乎没有相关之处。当时北撤的东纵部队没有军装,没带任何武器,就是一身老百姓的打扮。这位老战士从参加东纵起,就没有带过什么五角帽,穿过军装。当时美军登陆舰离岸很远,他们是涉水上去的,登上船,身上湿淋淋的,国民党军医抓住就打防疫针……

如果根据老战士的回忆,严格地回到历史真实,这雕塑怕是做不成了。东纵北撤,目前尚有目击者,那北伐呢?辛亥起义呢?鸦片战争呢?那些历史题材的文学、绘画、雕塑,是以什么作为创作依据的呢?

其实,就是同一个场面,不同的目击者也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描述。若访北撤时的国军、美方,他们会如何说?谁的描述更真实呢?

都是一种想象和建构的方式,所以,历史和艺术就别掐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历史学家,真实,大家专栏 雕塑历史学家 真实 大家专栏 雕塑
下一篇:当下美术理论问题何在?2020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重庆举办_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美术批评-美术理论研究--重庆市-重庆-美协||上一篇:孙振华:在香港看电影_电影--放映-电影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