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这把刀还要磨》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在南京禄口机场候机楼书店挑来挑去,想找一本适合机上阅读的小说,标准是好读、吸引人,又不能无聊。别说,这样的小说还真不好找,直到发现麦家的新作《刀尖》,心想,它大概是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吧。
可读完《刀尖》的第一感觉是,辜负了我提着行李在书店转了那么长时间。也不是说它有多大的问题,只是感觉失望,像小报上连载小说,整点神奇,加些悬念,非常轻易地就把麦家带到了三流小说家的行列。麦家说,写完这部小说就收手,不再写谍战题材,因为被人们写烂了。想不到他这么收手,这个句号画得实在不太圆。
麦家的几本小说《暗算》、《风声》、《风语》都读过了,吸引我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青少年时期对抓特务,对侦察英雄,对神秘的地下生活有一种抑制不住地向往,麦家的小说正好触动了这些早已封存的遐想。
麦家说到底是一个以题材取胜的作家,他并不以文学性或思想性而取胜。擅长写破译密码,这是他的强项。这方面他有一定生活基础,所以写得有鼻子有眼。相对于在隐秘战线工作的人而言,他懂文学;相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而言,他懂密码。
麦家和丹.布朗有点相似,如果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类的小说以圣经、符号学知识取胜;麦家则以其对隐秘战线中关于密码的知识取胜,他的小说开启了解密加悬疑的新领域。
《刀尖》证明,麦家一旦离开破译密码就不灵光了。据说,这部小说确有真人真事为基础,而问题恰好是,这未必是一部好小说的必要条件。好小说是靠想象力而不是靠经验主义取胜的。事实的确如此,战争写得好的,并不一定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而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书生可以让你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嗅到死亡的气息,做到这些并不依赖于手中有多少真实的文字素材。
麦家在写破译密码的时候,他靠的是故事和悬念。他的故事神奇而不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设置的悬念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希望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是人类共同的天性,这方面,他小说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掩盖了麦家的问题,这就是他不擅长写人。他笔下的人物基本是扁平的、类型化的、偏执型的,一根筋的。这个问题在写中国黒室《风语》的时候就很明显了。例如陈家鹄和他的日本妻子小泽惠子,这两人的感情就是疯狂、固执、不可理喻的代名词。这两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地一味相爱,其它都可以抛弃。而黒室就是一根筋不让他们在一起,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如何拆散这两个人的生死之爱,成为支撑全书的核心问题。
《刀尖》的俗套就更多了。它也为特工金深水安排了一个日本女人,让他色诱日本幼儿园园长静子,可他和陈家鹄正相反,只要和静子呆在一起,国仇家恨便涌上心头。
这说明麦家写人的时候,是概念化的,是有预设的。书中人物的性格、行为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好人应该怎样,坏人应该怎样,军统特工是怎样的,共产党特工又是怎样……这种概念化的写作,如果把它看作是娱乐性的通俗小说来看,也可以成立的,但是,如果把《刀尖》当作纯文学来看,那这把刀还要慢慢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人,取胜,密码,大家专栏 孙振华的人 取胜 密码 大家专栏 孙振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