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表现主义_关照人的生存状态_曾梵志-段正渠-油画-表现主义-闫平--表现-年代-绘画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二章节《表现流派的纷呈》的第十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表现主义的特点及代表性艺术家。

第十节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画派,如挪威画家蒙克创作的《青春期》《呐喊》等,是早期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上世纪20年代鲁迅曾提倡和介绍表现主义木刻,率先在中国传播和产生重要影响的表现主义艺术是珂勒惠支、麦穗莱勒等表现主义版画家。与此同时,不乏留学欧洲的艺术家带回来表现主义风格绘画,如林风眠的《摸索》《人道》。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和90年代的油画创作中,表现主义艺术亦是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末,中央美术学院四画室曾将表现主义作为创作和教学的主要探索方式。除此,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中国热,推动表现主义在中国油画创作中形成浪潮。

1980年代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出现,首先是受到西方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1980年代初,表现主义主要受法国早期表现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如梵高、蒙克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表现主义又受到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如德库宁和波洛克等人;

三、1990年代,受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其中,基弗、巴塞利次、彭克和伊门多夫等人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另外,中国传统绘画本来就具有突出的表现性(或曰“写意性”),这使中国艺术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表现主义灵犀相通。

通过绘画释放炽热、奔放的情感,表现强韧生命力,是不少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色。丁方不仅在表现乡土方面颇有特色,更是表现主义风格绘画的一位重要艺术家,1981年,丁方毕业前夕,也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他开始赴晋陕黄土高原的体验写生。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上,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景象给予他强烈的精神撼动,此后他的作品一直注重表现该土地以及生活其上的人们的坚韧生命力。在《抗旱》(1983)中,画家以粗大夸张的笔触描绘了三个健壮的庄稼汉,他们强健的身躯表现了人定胜天的坚强意志。

贾涤非(1957-)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绘画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减弱自然形象的描述性成分。画面突出直觉与生命的自发性,保留了想象力和挥写性,在弱化色调的同时简化构成元素,画面纷乱但充满无限生机。在《葡萄园》组图中,贾涤非把丰硕的,充满张力的女人体放置在一种弯弯曲曲,错综复杂、奇幻诡异的葡萄园情景中。人体作为一种生命力象征符号融入他的画面中,以表现对生命的隐喻。

mAhFGI4KdQE4PSEGBeUGfk0VKY5TWIJyd0JhzJ6n.jpg

图 3–2–50 段正渠 《东方红》125×150cm 1991年

段正渠[2]早年以《山歌》《红崖圪岔山曲曲》等作品闻名,后又创作了《亲嘴》、《东方红》、《走西口》、《洞房》、《黄河》等表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作品(图3-2-50)。这些主题在90年代中期以后被延续、放大和不断完善,90年代中期后的《七月黄河》、《大船》、《黄河船夫》、《黄河鲤鱼》等作品采用了粗犷的表现主义风格,将黄土高原的厚重、沉稳、原始的面貌与高原人的淳朴形象勾勒和表达出来。

fH6iXWdRi4PkRE0URjWQnSWJQEXyDlWRAsVKiNiS.jpg

图 3–2–51 谢东明 《金金》 190×160cm 1998年

谢东明[3]在写实范围中强调书写性和表现性,他的绘画色彩鲜亮,形体在疾速狂放的笔触覆盖中变得有力和厚重(图3-2-51)。在色彩及情感的表现力方面,女性画家也毫不逊色。

闫平[4]喜爱描绘室内或者生活细节,如“戏班”、“静物”、“母与子”等题材。她以自由挥洒的笔触,明朗纯净的色彩,展现着创造的激情,给人以温暖松缓、畅快淋漓的艺术感受。

申玲也善于使用强烈色彩进行自我表达,她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其创作主题常常是自己的日常生活。

hcnr5RjkPnDpGButGhOLAkvEC2ifvSc8WaLr5ZJv.jpg

图 3–2–52 王玉平 《耳鼻喉》 180×190cm 1994年

申玲的丈夫王玉平也是一位善于表现的油画家。王玉平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毕业留油画系任教至今。王玉平曾在1997年就以《鱼》声名大噪,他关注生活细节(图3-2-52),描绘了一系列酒瓶、香烟盒等琐碎之物,并将个人主观感受加入其中,带有明显的表现特征。

表现主义画家对人的生存状况也显露极大的关切,如尚扬、曾梵志。90年代之后,尚扬创作了《大风景》(1991)、《大风景一一赶路》(1992)、《许多年的大风景》(1994)、《诊断-1》(1994)、《95大风景之一》(1995)等作品,完全改变了他80年代的创作风格。尚扬曾这样写道:1991年初,我从长途车里回望渐渐远去的大雪覆盖的黄土高原,在一片被白色抹去的风景里结束了我的十年纪行。此前不久,我画了《大风景》,它已不再是我1985年以前那些关于文化记忆的黄色土地。自《大风景》开始,由散开再拼合的土地到如教科书般的截面剖析,我用自己的方式观照当下混杂的文化状态,观照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走向。

尚扬将自然的、社会的、观念的、情感的“世界”转换成可视的“风景”,在此,画家以“风景化”的方式将“世界”状况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唤起人们对世界家园持续不断的关切与守护,其作品体现出一种简约、质朴和静洁的感觉。

qWMUJoMTTz8IgVKxc6yStEkZqrQzSuMGtKIEvCaL.jpg

图 3–2–53 曾梵志 《面具系列 No.8》 170×140cm 1996年

曾梵志(1964-)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90年代的作品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死亡的关注,如《协和三联画》等作品。《协和三联画》取材于医院,表现了病人在惊恐和近乎于绝望中的煎熬和等待,呆滞的目光显得束手无策。那些前来治病的人在这里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而变得尤为脆弱,而代表人道主义的医生在画面中显得无比冷漠。艺术家用一种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人的某种生存状态,流露出对人生的悲观情绪。1994年以后,带有面具的人物出现在曾梵志的笔下,所有人物都戴着紧贴皮肤的面具,它们成为身体的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透过面具去观察真实的内心,所有人的心灵在面具的遮掩下终年紧闭(图3-2-53)。尤其那一双双超大而畸形的手,正是心灵被扭曲的真实展露。也许,这是我们共有的一种生存感觉。

i8BYhcFtEhwQUEwyEHOi5UdZtjQoXR18GjOr3oCk.jpg

图 3–2–54 许江 《世纪之弈·沉船》 210×132cm 1996年

历史、文化加以深刻的反思,则是许江和丁方表现主义绘画的主旨。许江(1955-)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留学。在经历了85美术新潮到1990年代的艺术嬗变之后,许江从装置走向纯粹的架上绘画。其《世纪之弈》(图3-2-54)是他观念性和抽象性绘画艺术话语的开始,通过对这一基本内容的设定,呈现出切入当下问题的角度和视点。借用“它方”话语,重建本土历史和本土文化是他多年来追求的核心。

另一位画家丁方,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对人类精神和灵魂表现的追求,有强烈的表现性特征,作品《城》(1985年)表现了对文化的反思,画中城古老、厚重、庄严,象征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同时象征僵化与老化。

LoXu26Idq0po3OgYt8OQmbq7By8S8XEbFVytIade.jpg

图 3–2–55 洪凌 《寒雪》 200×200cm 2000年

对外在客观世界作主观化的关照,为洪凌、王玉平、赵友萍、陈均德等画家所倾重。洪凌(1955-)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如果说,中国传统绘画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性,那么,洪凌是一个继承者(图3-2-55),在画中国山水的同时,他发现了油画的表现魅力。1990年代以后,洪凌开始尝试把中国绘画的笔墨运用到油画表现中,为了更好的体悟风景,他把自己的画室建在中国的皖南,与黄山、新安江为伴,在油画与中国山水画结合方面开拓出新的形式和意境,其《寒雪》(1991年)、《故山》(1996年)等作品注重笔触的表现力和色彩的跳跃性,表达了对风景的主观理解与把握。

qFFyx2PsJw3Sn6aKrslYk13HfX4DwBWlfLFKL34V.jpg

图 3–2–56 赵友萍 《云横五岭》 150×180cm 1996年

60年代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取得成就的女画家赵友萍,90年代之后开始转向意象油画的探索,她先后创作了《蓝色狂想曲》,《江南三月》、《长城风云》、《云横五岭》(图3-2-56)等作品。这些作品吸收了国画泼墨的方法,根据意象创造的需要让油彩在画面上自由流动,别有新的意境。

老画家陈均德也有形式和意境的开拓,创作的《教堂》(1995年)等作品,具有印象主义的色彩美以及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画家把中国绘画的笔墨意趣融入到笔触技巧中,富有稚拙的意趣,色彩明朗纯净,表现出拙朴自然的写意精神。

1xHOG7hhSdigARYN2U4DzA9oXU8o4xGLFo2QozeJ.jpg

​图 3–2–57 周春芽 《黑根1号》150×120cm 1997年

周春芽在此期的一些作品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点,如《黑根1号》(图3-2-57),色彩主观而鲜明,笔法自由松动,现象充满张力。

虽说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出现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但它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所以成为了众多艺术家的绘画语言选择。通过表现主义,画家们突破了传统写实的拘束,更加自由的表达了生命意识与热烈的情感,并深入到对社会、历史、文化与存在的反思。

注释:

[1] 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392页。

[2] 段正渠(1958—),河南偃师人。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在河南省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1985年调郑州画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3] 谢东明(1956—),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起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4] 闫平(1956—),生于山东济南。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注:原标题为《表现主义》,现标题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表现,年代,绘画,尚扬 曾梵志 段正渠 油画 表现主义 闫平表现 年代 绘画 尚扬 曾梵志 段正渠 油画 表现主义 闫平
下一篇:刘骁纯:大师王肇民_王肇民--语体-异名-黑格尔||上一篇:杨小彦:有关王肇民的一些文字_水彩-王肇民--作品-绘画-水彩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