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山水画的古今之变_师古人、师造化-经世致用-薛永年--观念-题材-艺术

编辑:于晓伟 来源:雅昌网
 
导语:2019年,有两件亿元级中国书画跻身于全球前20件最贵拍品行列,即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手卷

导语:2019年,有两件亿元级中国书画跻身于全球前20件最贵拍品行列,即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手卷和李可染《万水千山图》,但中国书画的价值被世界尤其是西方低估,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其中,山水画是中国人的情思哲辨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它承载着国人的哲思、寄托、理想、德性追求、人生体悟、家国情怀,却被西方看作简单的风景画。

事实上,从传说中的远古时代走来的中国山水画,在短短百余年间,便历经三次曲折而跌宕的变革。

在继往开来、辞旧迎新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永年对中国山水画的古今之变、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变革做了一次清晰地梳理。

他主张以鉴定学、文献学为基础,发掘新材料,立体化把握历史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积点成线,重新梳理历史线索,从风格与内涵、功能与创造、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具体联系,说明艺术演变的来龙去脉;在跨界研究中不忽视艺术本体,强调“立足于优良传统而不固步自封,认真学习西方而不邯郸学步”,“为中国美术立言”。

lo5DPY1EerooQ1JZTXflPn2CgPXLgYixdXDOv1bf.jpg

清  姜筠 山水 1899

在薛永年看来,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它直接表现自然,也间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山水文化有丰富含义,包括政权、祖国、家园、宇宙、历史、人格等;其功能也有多种,有城市化与乡村记忆,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也有歌颂把沧海变成桑田的人类功绩,以凸显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的满足。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其一为意境,包括情景交融、象外意与意外妙等;其二为丘壑与位置,如一树一石的造型、三远中的空间关系、书法式的空间关系;其三是笔墨与设色,包括骨法用笔、书画同法、笔精墨妙、随类赋彩等。

古代山水画之变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六朝,成熟于唐五代,此后成为卷轴画的大宗。

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山水画一直在变,有所谓“山水画,始于吴,成于二李”、“荆关董巨一变也,李刘马夏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等说法。

pNNXu6XpfB4rMaWok5oyzWiR5J8qWk6yJyy8ko7H.jpg

清 王翚  溪山红树图

由于古代中国一直处于农业文明之中,较少外来文化的刺激,山水画的多次新变,只是在同一文化中的时代风格之变,其文化观念始终如一。

直到20世纪,古老的中国在内因外力的共同作用之下,走向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富国强民的时代愿望,以及由此而来的西学引进,既丰富了山水画的题材、改变了山水画的功能、方法、面貌,也改变了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百年山水第一变——清末到三十年代中叶

清朝末年,西方的视幻观念因为讲求焦点透视和物体明暗,增加了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进一步被宫廷和民间绘画接纳。印象派借助光学成果丰富了色彩感觉,也对中国山水画发生了小范围的影响,出现了晚清山水画视觉观念潜变的代表吴石仙、留学画家视觉观念变化的代表金城、高剑父等人。

0o70QUKyJ7CMbmdHkgkcY1npqB1OdsK9uiOCybXc.jpeg

徐悲鸿  广西贺江景色  1938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学界猛烈批判文人画传统,提出改良或改革中国画的任务,西画中讲求科学法则又明白易懂的写实主义成为引进主流。

在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批判摹古倾向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写生,促进了引西入中派的西式写生,也推动了借古开今派的“古法写生”与“师造化”的传统回归。

iLu4OhSLvaEBsNjSwlQDTtc4oJuYNVHgtAA3OLY9.jpg

张大千 巫峡清秋 四十年代

这股改革中国画的思潮,还推动了写实作风为主的引西润中派的形成,这一派画家参考西方风景画的视觉观念,推动山水画的非视幻境象朝着视幻境象演变。

百年山水第二变——从抗日战争到文革结束

中国山水画“变师古人为师造化”之后,接着迎来“变林泉之心为经世致用”、“变传统题材为现世题材”、“变天人合一观念为人定胜天观念”的变化。

近百年来,绘画领域对摹古的批判、对写实主义的引进、对写生基本功的重视、对师造化传统的回归,不仅把画家引向了真正的创作源泉,而且在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下,以艺术为人生为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要求,着眼于大众生活,突破山水画的原有题材,赋予了山水画新的功能。

NjN7qqxlVvPo3kVZEwybwss2CqC3UAqmpUqE4KBV.jpg

张凭 忽报人间曾伏虎 1964

曾参加辛亥革命的高剑父等岭南派致力于关乎国运民生的题材,赵望云关心农村疾苦的题材,成为经世致用的先驱。

但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实现的。在这一时期,画作强化了人对自然的主宰地位,突出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印迹,不再以“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个体的精神在大自然中的逍遥,而以“物我两分”的观念表现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自然的面貌。

画家们开始追求新的意境与笔墨,包括山河新貌意境、革命圣地意境、领袖诗词意境和祖国山河意境。

百年山水第三变——从新时期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绘画功能与受众的改变,史无前例地突破了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也给中国山水画发挥更全面的功能、表现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定胜天并没有完全实现。画家可以画改造自然的豪情,也可以画未被认识的自然所感到的神秘和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可以描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也可以“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地画令人敬畏的大自然,通过创造大自然的崇高境象,表现顶天立地的民族魂魄,歌颂伟大的祖国。

MIOYrLHSFX29TEvNynU6V4am6QzhUpiF3HUiG616.jpg

李可染  江山无尽  1982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画家开始疏离以改造山河为特点的意识,转而致力于在大山大水中灌注沉雄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描绘前人没有涉猎过的山水,表达在更广大的非实有时空中的天地创生。

同时,西方艺术又一次的冲击和新潮美术的兴起、日渐取得成效的现代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改变,导致山水画观念和山水画面貌又一次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丰富了山水画的精神内容,更宽泛地实现了山水画的功能。

YaArVFClE7Kz4EJbaLb4o0ZOKuzKQBKthabSvXKk.jpg

王顾宇 王艺  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 2018

比如: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大山大水、开拓审美领域的区域山水、表现时代脉搏的寓意山水、讴歌民族精神的山水古木、西式视幻空间的突破与广袤的宇宙时空、个人内心空间的开掘、城市山水与园林想象突破与写实的笔墨肌理与吸收平面构成的图式等,反映出当下的时代主题和审美趣味,表现充满文化自信历史内涵和奋进的时代面貌。

当下,山水画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传统,警惕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作用,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心象与祖国河山时代气象紧密相连,坚持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小结:

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变化,既画所见又画所思所想的山水画是中国的独特创造。

百余年来,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左右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之变,既可以看到审美领域的深入扩大,又可以看到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但山水画之变的历史情境,并不是脱离世界环境地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进而走向信息文明,而是既处于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社会体制的变革之中,又在总体上处于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的扩张之下。

因此,诸如艺术题材的“出世”与“入世”、艺术基本功的“临摹”与“写生”、艺术源流的“师古人”与“师造化”、艺术境象中的“造化”与“心源”、“图真”与“造意”、艺术精神的“群体意识”还是“自我表现”等成为一再被画家学者们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经过了三四十年代对古代传统的突破,又经过了新时期对五六十年代的反思,新时期形成的多元化的创作格局,这些新时代的新气象,都是反复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观念,题材,艺术,中国山水画 师古人、师造化 经世致用 薛永年观念 题材 艺术 中国山水画 师古人、师造化 经世致用 薛永年
下一篇:陈履生:把家经营成博物馆真的成了博物馆_利吉亚和马科维艺术收藏馆-博物馆--收藏-艺术-罗马尼亚||上一篇:陈履生:媚俗在博物馆_审美-罗马-陈履生--亚当-博物-社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