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吴明娣:传承——《中国陶瓷史专题研究》后记_-宜兴-研究-学习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中国古代“重道轻器”“贱工贵士”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致使包括陶瓷器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及其作者很

中国古代“重道轻器”“贱工贵士”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致使包括陶瓷器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及其作者很少被记录,相关文献也十分有限。即使是在近现代,工艺美术研究者也相对寥落,难以与书、画、塑等学科相提并论,更遑论其他。中国陶瓷史研究在20世纪中后期才有了一定起色,渐成气候,主要归因于先行者的开拓。前辈筚路蓝缕,探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研究路径,并推出一批足以垂范后世的研究成果,使后来者看到了方向,有章可循。当代已有愈来愈多的学人关注陶瓷史,多学科交叉使得历代名窑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历史谜团得以破解,中国陶瓷的演进轨迹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与叶喆民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们的努力密不可分。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当代学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承前启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致力于中国陶瓷史专题研究,是为了不负前贤,不忘初心。

我在198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本科之前,已与陶瓷结缘。1979年初中毕业考入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读中专,学习陶瓷美术,1982年毕业后即留在宜兴红星陶瓷厂工作,从学陶瓷到做陶瓷共6年。这或许是日后叶先生让我考研究生,学中国陶瓷史的原因之一。本科阶段,我主要学习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陶瓷史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从那时起我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叶先生教我们中国陶瓷史和中国书法史,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为“新中国名窑的恢复与创新”,由叶先生指导。此后读硕士,学习内容更离不开陶瓷,即使是1992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后,师从李福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方向的博士,学习、研究的对象也与陶瓷相关。可以说,我从未舍弃原来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仍勉力维持着,学业不至荒废。

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的前13年间,我一直讲授外国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及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等校公共选修课,与中国陶瓷史的联系较少。2005年学院开设了新专业—艺术市场,并成立了美术史论系,我才有可能为本科生讲授中国陶瓷史,并指导名下的中国美术史和艺术市场与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陶瓷史。这也与我的硕士导师叶喆民先生的督促、教诲相关。他曾在2005年前后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并为师生们举办过3次学术讲座。最后一次是2006年5月,他已82岁高龄,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与宋代名窑瓷器”。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嘱我及学生们要多看、多记、多问,做窑址调查。此后,我除了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来校授课外,也将课堂移至博物馆的展厅内面对实物现场教学。此外,我还组织研究生赴河北、河南、陕西、江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考察名窑遗址,并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已发表数十篇调查、研究陶瓷艺术的文章,2005年以来,还有10余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陶瓷相关,涉及古陶瓷鉴藏、外销瓷、近现代陶瓷等。年轻学子虽稚嫩但有潜质,研究的切入点有新意,视野开阔,部分论证自出机抒,不乏可取之处。收入本书的除笔者的文章外,均为研究生所写,主要选自他们在读期间的硕士论文。

DHl0dhF1tlaTnxomFxbSIPDQK8LK4FVsE95RsfM2.jpg

叶喆民​

直接促使我着手出这本集子,是今年元月2日叶先生的离世。原本以为来日方长,然而事有不测。1月8日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后,就有景仰叶先生的学子和高校、文博界的同仁表示希望参加有关叶先生的纪念活动。作为学生,责无旁贷。尽管“天地君亲师”的传统观念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面对“红尘”中纷乱扰嚷的“牵绊”,乃至“误读”,岂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清者自清,为学术的“香火”不断、精神的根脉得到绵延而尽力,理所当然。本书共收录13篇文章,行文、篇幅有长有短,自知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向平生所遇“最严的师”叶先生及所有教导过的老师交上这份作业,分外忐忑,诚惶诚恐,如同当年。因结集、修订的时间有限,更因为本人的能力、目力不济,恳请方家指正。

5dIwp5hV3RD9GmDLKqQP2BAPgyVlk9e2lcLsWJhK.jpg

封面“中国陶瓷史”5字是2014年叶先生90岁时手书,选自他为我原计划编著的另一本书题写的书名,籍此纪念先师,也是为了鞭策自己及后学。

尚刚先生是我在工艺美院求学时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授业之师,他任教后最初教的就是我们85班。毕业后,我们仍不时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1993年工艺美院史论系建系十周年系庆聚会,他曾对困顿中迷惘着的我们说:“一条道走到黑,就能看见亮了。”时隔25载,回望过往,更觉“此中有真意”,感慨万端。尚师拨冗为本书作序,令我等感激,难以言表。有些鼓励、肯定实不敢当!唯有谨记师训,坚持不懈,为人、为学无愧老师们的培养。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楚天顺、各位作者以及梅松松、戴婷婷、刘洁、石婷婷、李特、郭旭颖等同学在编辑、资料整理、校订等方面付出的辛劳。宜学斋每一分收获无不凝结着整个团队集体的心力。春种秋收,少分别心,多协同力,我等仍需勤勉、精进!

吴明娣

2018年9月吉日于宜学斋

  更多内容尽在[吴明娣专栏]

  吴明娣简介

1964年生,出生于江苏睢宁。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宜兴红旗陶瓷厂工作3年。198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本科毕业当年考上本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古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学习中国陶瓷史。1992年硕士毕业后任教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师从李福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方向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市场专业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宜兴,研究,学习,宜兴 研究 学习
下一篇:吴明娣&常乃青:应时而兴——唐五代宋金陶瓷的鉴藏和交易_陶瓷-鉴藏--北宋-陶瓷-官窑||上一篇:余天琦:非人视野下的人类空间_蜻蜓之眼-电影考古--镜头-考古-蜻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