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文革之后_本土油画的恢复与萌动_-文革-艺术-恢复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一章节《走向开放》的第二节内容,详细介绍了文革之后,西方文化重新冲击中国,本土油画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节   恢复与萌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祝辞》发布之前,美术界已开始了破冰之旅。1978年对于国人来说意义非凡,该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美术界的思想解放拉开序幕,对文革创作模式的批判与否定,对创作规律的尊重,以及恢复美术教育的举措,对西方美术的重新认识与接纳,传递了美术走向正轨的各种讯息。画家们开始大胆突破种种束缚,更加自由的表现自我,新的探索不断涌动。总之,随着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实施,思想解放的呼声,“文革”和“后文革”时期美术的形态不断得到清扫,西方文化重新冲击中国,本土油画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时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回归真实

1976年3月,《美术》在中断10年之后,于“反击右倾翻案”的政治批判中再度复刊。随着揭批“四人帮”文艺路线的深入,一些艺术创作规律开始得到正本清源。1977年第2期《美术》发表了《美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文,这是《美术》编辑部在当时就如何塑造领袖形象而召开的四次座谈会的摘要。这个“座谈会”首次提出了“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两点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的问题,并就如何尊重历史、塑造领袖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行了思想上的清理。

由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塑造领袖形象而引伸到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问题。1977年第4期《美术》发表了刘纲纪撰写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一文。文章尖锐地提出,“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从‘突出’英雄人物的主观的意愿出发去臆造”;“如果脱离人物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把一个人物当作陪衬另一个人物的工具来使用,当作作者任意驱使和摆弄的傀儡,那就必然要歪曲生活”;“比实际生活更高的英雄形象,是艺术家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实行了集中和典型化的结果,并不是把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做到的东西,硬加到英雄人物身上”。这三个问题所指向的英雄形象的塑造,表明美术试图从“高大全”“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上挣脱出来,并把英雄在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当作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命题提了出来。尽管这种正本清源在总体框架上讨论的仍是英雄主义时代的艺术形象典型化塑造问题,并没有突破塑造英雄人物的理想化模式,但开启了对真实的全新思考与主张。

教育恢复

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让全国人民兴奋异常的重大喜讯。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对科学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1977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转批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中国的城乡大地。1977年12月10日,关闭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共有570万青年走进了考场,这是“文革”后恢复举行的第一次高考,也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恢复,并首次招收13名本科生。“文革”期间,我国文化艺术界受到空前摧残。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合并成立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直到1977年9月,文化部宣布撤消“五七艺大”建制,恢复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原名称。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陈丹青、孙景波、葛鹏仁、克里木等9人入学。浙江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先后招收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中,不乏专门研究油画的青年才俊,他们探索了中国油画发展的不同路向。美术院校正式全面恢复高考招生,不仅使一批被压抑了10年之久的青年美术家,重新参与到中国美术发展的潮流之中,逐步背负起中国美术事业薪火传承的使命,还使得更多美术人才包括油画作者得到有序的培养。

西方艺术的启蒙

如果说,1977年《美术》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所折射的美术界反思,还只限于对英雄形象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探讨,那么,美术创作的复苏必然带来如何认识中国传统美术与外国美术的问题。从1977年到1978年,《美术》着重启蒙与重建对古今中外美术有学术限度的评价。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西方美术态度的改变,意味着中国开始重新接纳西方艺术。

《美术》复刊后对于外国美术的评介,始于1976年第3期,刊登了李春撰写的《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美术》,1977年第3期和第4期分别发表了李春撰写的《一个永远进击的艺术家——纪念珂勒惠支诞生110周年》和《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画家——尼·格里高莱斯库》,从这些文章的标题中,不难发现当时在介绍外国美术时依然保持着某种“政治口径”的惯性,那是在一种所谓“无产阶级的美术”的理念下对于外国美术家与艺术流派的选择。

W0N40cgaNUUvbCNK1I1x4aOBOk5B5tasqXHzBHxL.png

图3–1–1 1978年3月 “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

1977年9月,“罗马尼亚19世纪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启了“文革”结束后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外国油画展。1978年3月,“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图3-1-1),这是“文革”结束之初最有影响的一次外国画展,作品为法国四十多座博物馆所藏真品,包括卢梭、库尔贝、柯罗、米勒、杜比尼等名家的85幅油画原作,5月,该展移至上海继续展出,可谓效果轰动。一方面,这批作品田园牧歌式的真实,使日久封闭的中国画家们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它标志着新时期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久违的西方艺术。

国外油画作品展的举办,使国内画家有机会一睹原作真容,与此同时,艺术观念也得以逐步开放。该年,《美术》在第3期发表吴作人撰写的《深厚的友谊,美妙的风情》,该文在对“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的述评中,不仅评介了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而且评介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这是“文革”后第一次正面肯定该画派,意味相当深长。很快,对西方艺术的介绍就正式展开了。1979年6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世界美术》创刊,美术史家邵大箴发表《西现代美术诸流派简介》,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说,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人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论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冲破了建国以来的禁区,极大的脱宽了艺术家的视野。”[1]

西方油画原作展览的举办,对西方绘画作品与流派的推介,清晰展现了中国美术界对西方美术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无疑为中国油画提供了更多的借鉴资源,西方艺术再次对本土油画发挥启蒙作用。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革,艺术,恢复,文革 艺术 恢复
下一篇:陈履生谈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复评_山东-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陈履生--全国-评选-题材||上一篇:季涛:香港能算作中国艺术品的全球交易中心吗?_香港春拍--拍卖行-中国-拍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