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丑和荒诞——现代艺术两审美范畴_-雕塑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博客
 
  “丑”和“荒诞”是现代艺术的两个典型的审美范畴。古典艺术以“和谐”为最高尺度,“静穆的伟大,高贵

  “丑”和“荒诞”是现代艺术的两个典型的审美范畴。古典艺术以“和谐”为最高尺度,“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温克尔曼语)是其最佳写照;而进入现代阶段,从资本主义国家起步的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上帝信仰坍塌,而随着这一系列社会变化,古典时代普遍的理性至上观念和理想都面临挑战,个人与世界分裂,而在艺术领域,丑出现在艺术中,并成为艺术频繁表达的重要范畴,艺术世界呈分裂状态。而荒诞和古典时期的悲剧范畴相关,从根本上源于人生的荒谬(主要是生命的悖谬,即人存在有限性跟对无限性向往之间的矛盾),荒诞也可说是丑的极端化。

  现代艺术的“丑”跟古典艺术中的“美”相对。丑这一范畴进入艺术,是艺术从古典像现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法国雕塑家罗丹最有代表性,罗丹被一致认为是古典雕塑艺术向现代雕塑艺术转变的一个枢纽,罗丹的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成分,也有浪漫主义成分,还有象征主义成分。罗丹的雕塑作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丑”,如《欧米哀尔》,在《欧米哀尔》上,重点突出的是内在精神力量的凸显,看不到形式跟内容的高度统一(向古典艺术就以形式跟内容的统一为最高要求),实际是为了凸显内在的张力而不惜打破形式的平衡、和谐,以营造出一种心理的动荡。

  “荒诞”是对虚无、绝望、无意义的自觉表达,是人对现代文明失去目标时的深刻焦虑。如美国艺术家杰弗*昆斯作于1988年的雕塑作品《狗熊与警察》(高215厘米),这件雕塑作品,人在狗熊面前显得渺小而白痴,有一种“可笑”、“滑稽”在里面,带有一定调侃、讽刺意味。

  丑、荒诞,突出了审美中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的尖锐对立。这一系列的对立都是社会演进的结果。正如尤奈斯库所言,“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如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Beckett)的《等待戈多》。这部剧作便是典型的悲剧喜演,两个流浪汉无望地等待着“戈多”,等待解救人生苦难的希望到来,明知枉然也要苦苦等待;这是一种人的悲剧处境,但它却用喜剧形式来表现,舞台上充满了粗俗的玩笑、小丑的动作。强烈的悲跟强烈的喜同时表达出来,显得异乎寻常。这里,荒诞成为一种颇富表现力的表现手法,喜所蕴藏下的悲似乎更能让观者震撼。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雕塑
下一篇:文化代沟引致话语权争夺_-后辈-代沟-前辈||上一篇:建构艺术动态管理学_-艺术家-商人-自己的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