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马克西莫夫的教学方法与思路_马克西莫夫--中国-表现-苏联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二篇《学习苏联与自主发展》(1949—1978)的第二章节《学习现实主义》的第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马克西莫夫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第三节 请进来——马克西莫夫班

苏联油画作品展示的高水平和教学的正规化,正是当时中国油画发展迫切需要的。除了走出去直接学习,请苏联专家来教学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就是新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高油画表现水准的重要教学实践。

班级成员分别来自全国的美术院校、出版社和部队[1]。年龄跨度从21岁到41岁,年龄最长的冯法祀是班长,秦征是支部书记。学习时间原定两年,实际安排为:素描半年,油画基本功半年,创作一年,后来又追加了半年,所以变成了两年半。从学员的来源看,他们来自不同地方的美术部门,拥有一定美术技能与知识储备,就读或毕业于艺术院校(王德威除外),如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央大学、苏州美专、鲁艺、四川省立艺专等知名院校。

2jFruwZTP7hTrFoRPKod602u9680RscQ7LskrKve.png

图2–2–37 马克西莫夫 《杭州的傍晚》 1957年

在教学中,马克西莫夫侧重训练素描结构、色彩表现与创作,这正是中国油画的薄弱之处,通过言传身教,马克西莫夫“使他们能通过结构观念,把形、色、光、体、质、解剖等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处理,更准确结实、连贯生动地表现对象,在提高学员造型能力的同时补充了他们的造型知识,使他们对欧洲造型体现的理解趋于全面”。[2]

面对中国油画普遍存在的问题——色彩,马克西莫夫非常坦率地表达过“中国油画家没有掌握用油画颜色作画的方法、不善于表现阳光”的意见。为此,他对学员在整体色调、固有色与条件色、亮部与暗部、冷暖对比、色彩与质感、笔触与表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不厌其烦的讲解和校正,使他们懂得“油画的任务,就是研究和理解种种物体的色彩的形,并善于以色彩来再现它们”。

由于马克西莫夫教学对中国油画问题有针对性,从造型的结构、色彩色调的基本原理、外光规律、冷暖关系等问题入手,对学员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基本克服了当时中国油画创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明显提高了训练班学员对西方造型基础和色彩语言的认识与表现,这一点在该班的毕业创作中表现相当充分。

的确,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确立了以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专业化,体现了油画正规化训练的成果,推进了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表现水准,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为中国油画奠定了新的发展起点。

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主流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写实主义油画逐渐体现出它的时代作用。建国后,政府组织创作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以图像的形式颂扬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和英雄业绩。油画以适合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特性,在历史画创作中显现了重要作用。徐悲鸿、吴作人、王式廓、罗工柳、董希文、胡一川等人都投入到这项任务中,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油画作品,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油画创作。这次创作活动,从客观上证明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在宣传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和对油画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油画状况有待发展。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乱,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动荡不安,他们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并用写实手法表现现实。除此,解放区由于条件所限,除了极少量的“土油画”之外,尚未形成规模。

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油画创作,就建立在这个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而油画教学方面,也亟待进入正轨。1950年4月,原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并设立了绘画系。绘画系的主要课程有素描、水彩、油画。当时的教学主要服务于普及,将北平艺专的技术优势与解放区的创作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综合各画种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素描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为了强化素描美术普及方面的作用,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线描方式,进行写实性“勾勒”训练。油画的教学相对比较少,三年学习期间,油画作业为数不多,油画专业教学也只涉及工具材料性能的基础知识和一些作画的基本步骤。因此,出于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中国政府文化部聘请苏联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1913—1993)来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培养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专业人才和高等美术院校师资。

QESC9aECZTE68urhJZUvybsvp4bSq6paArs1WJ8i.png

图 2–2–38 马克西莫夫

CKofAc1B8wL4EyRQQBi769YxnBaSES5n544CRzNo.png

图 2–2–39 马克西莫夫 《有玫瑰花的静物》

在引进油画技术的期待下,1955年2月19日,苏联著名油画家、斯大林奖金两次获得者、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作为苏联政府第一个委派的美术专家来到北京,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顾问。在来中国之前,马克西莫夫在苏里柯夫美术学院任教十余年,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他本人就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油画家。[3]。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江丰在欢迎会上说:“马克西莫夫同志来到中国,使我们有机会直接的、有系统的学习苏联的先进艺术经验。我们相信,在马克西莫夫同志的指导下,不论在我们美术教育事业上,或在油画师资的培养上,将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宝贵的贡献。”[4]当时,请马克西莫夫来油画训练班任教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培养熟练地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表现技术及先进的科学方法的高等美术学校师资及油画创作人材”。[5]

7TzeiiyH99mwdBZf03KKTTIxAyRoR7Ts79ccUfoL.png

图 2–2–40 1955 年 马克西莫夫在油画培训班上课

结构与色彩

在进入现实主义创作之前,第一关是写实造型基础:素描与色彩。在第一学期的素描教学中,马克西莫夫强调了一个重要概念:结构。他提出这个造型观念,是非常切中要害的,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表现对象的步骤,是当时国内素描缺失的环节。

马克西莫夫以“什么叫结构,怎样学习结构”进行了专题讲解,他以造房为例总结道:“结构,就是指每个人是怎样构成的”,“就是构造”,简言之,“结构就是整个人”。[6]他的讲解使学员理解了人的肌肉与骨骼的关系。

马克西莫夫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同契斯恰科夫的“把研究物象的形体同轮廓、明暗、色调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基础”是一致的。“理论上是懂了,但是怎么画出来,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以就会分面的方法,分面是塑造形体的基本方法,以前徐悲鸿先生那个时期也要求分面,马克西莫夫也要求分面,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法也谈到‘人是不同的透视面组成的’,这个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造型体系的基本原理。但是这个面怎么跟人的肌肉骨骼这样一种形结合起来,这个在我以前并不清楚,……”[7]

这类的疑问具有代表性,在马克西莫夫的课堂示范中,问题得到了解决:“我觉得这是观察方法的问题,他看到的明暗、体积都是人体的构造,从肌肉骨骼呈现出来的面他能理解里头骨骼肌肉的状态和内在联系并把它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说他的观察方法是整体地来看它,又是立体地来看它,又是互相联系地来看它……我们以前是从现象去看的,而他呢?他从本质,从内在的结构来画这些明暗,分这些面。原来我们画画明暗、体积都有,但有些散的感觉,颜色是浮在上面的感觉,经他这么一改,整个颜色都吃进去了,肌肉骨骼都连贯起来了,特别结实。我一看,噢!原来是这样,结构原来是用这样一种办法表现出来的。”[8]

在解决素描中的结构问题之后,接下来重点训练的是色彩表现。色彩是油画最具特点和魅力之处,培训班学员的色彩表现最初自然并不如意。其实,色彩表现不仅是学员们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油画最需要改善与提升的方面。

与此相比,苏联的油画已经具备自己的特色,从巡回展览画派开始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很多俄罗斯画家批判地吸收了印象派色彩表现方法。强烈的光感带来强烈的明暗对比,是俄罗斯和苏联油画特色的重要部分。与印象派不同的是,苏联的油画色彩围绕色调(色彩的总表情、总基调)来设计色彩关系。

除此,苏联的油画始终强调用笔和形体塑造的直接关系。笔触的长短、宽窄、方向与形体的体面转折有关,每一笔的色彩冷暖、明度都与色调一致,牢牢地嵌在形体的表面上,既强调光线也使笔触美感得到体现。

此时中国油画的色彩表现,主要建立在第二代油画家学习的技法基础上,除了个别画家对于欧洲油画传统有所了解,大部分画家所受训练不够全面和系统,对色彩规律缺少科学的研究和认识,他们多从固有色或自我感受出发去表现色彩,较少从色彩冷暖与色调方面进行表现。新一代习画者对色彩的认知,则更多来自中国传统用色习惯,倾向固有色表现,对色彩的纯灰与冷暖变化,就更为陌生。[9]不少习画者,关于色彩冷暖的理解主要局限在色相区别,如红色与绿色相比所得的冷暖。而西方近代写生色彩体系,主要体现同类色相中的差异,即冷暖倾向所以色彩的冷暖认知应该建立在同类色相的比较上,形体受到光照之后,受光和背光的冷暖倾向是不同的,这极大丰富了色彩表现内容。

ErSYOF9HzkJ2OYUP4Tj2XeIn0St84wTbEK8hFotO.png

2–2–41 俞云阶写生场景

可见,马克西莫夫面临的基础教学挑战,不仅在纠正造型方法,更在于培养学员如何观察和表现色彩。他观察到学员们“素描、速写画得还不错,但在颜色像是染上去的”。[10]第一学期素描与色彩(油画)表现同步进行,每天安排两节素描课和三节油画课,分别是上午两个小时素描、下午三个小时油画,[11]为了让素描向色彩平缓过渡,马克西莫夫安排了半身人物肖像让学员进行练习,对强烈的光影要求用单色进行表现,以感受工具性能,体会用笔,学习塑造,然后开始色彩写生,包括室内肖像、人体等,以及把模特摆在阳光底下的写生,其目的就是研究光对色彩的作用。[12]

84KlpZMoMM5cnEwYqGDcl1zVwl9mKIz0fU6Zd32y.png

图 2–2–42 王德威 《老人肖像》(写生) 39×32cm 1956 年

lcRd30776NsW62J4MjFkgxmKujPTlv1fVatkd7ZL.png

图 2–2–43 王德威 《嘉陵江上》(写生) 49×64cm 1957 年

hSN0LS1obni4WlEdm47R0f67liqHuEGWg9zvkBkC.png

图 2–2–44 马克西莫夫 《扬子江边》 50×65cm 1956 年

wzvLUKmoIox7lEV43FdyNZpMcVXzFVheWIVnu7SY.png

图 2–2–45 任梦璋 《长江小镇》(写生) 37×31.5cm 1957 年

这种循序渐进的色彩写生安排,就是为了让学员能逐步地学会观察色彩并表现色彩。因为色彩表现的好坏,必将对创作效果与面貌带来决定性影响。

正如马克西莫夫所说的那样:“世界上一切绘画的经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画家不研究对象,不懂得形的结构的基本规律,不研究色彩,不善于运用颜色,就不可能创造出具有说服力的,像生活里那样生动而真实的作品。”[13]为了过好这一关,在色彩训练中,马克西莫夫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颜色,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表现色彩[14]。

马克西莫夫作画的方法是在构图和人物比例、动态已经确立的画布上,用松节油稀释过的与色调近似的颜色把整个画面铺一遍。然后从背景开始入手,确立画面的色彩主调。油画的直接画法,不需要作底和染油,而是一次或次直接在画布上画完。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之前的中国油画作画方法是从局部开始,多在交界线处向四周推移,这是从造型角度出发的作画方法。马克西莫夫的作画程序是把握色调,从色调出发,寻找具体颜色,在总的色调下确定造型的色彩关系。整个画面的色块笔触就像相互结合很紧的色彩结构网。在画的过程中,马克西莫夫强调,要敢于大胆破坏,以取得画面的生动。

色彩的训练,在课程中的安排是通过室内与户外写生两种方式进行,马克西莫夫很注意训练对象的差异性,比如摆模特,应该特征不同、光线各异,以使训练的任务富有变化,使学员感觉了解到色彩差异。[15]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油画色彩教学成果,体现在风景写生和毕业创作中。以风景写生色彩为例,从冯法祀在训练班前后所画的风景写生中,可以感受到其对色彩的观察和把握能力的改变与提高。他在1954年所画的《刘胡兰故乡——云周西村》和1955年的《温泉小溪》油画写生,是以固有色为主,而1957年画的几幅风景写生里,《重庆江畔》、《青城山》、《边关角楼》等,画面明显响亮起来,对光的表现非常充分。

[1] 经过考试与审查,有 19 位学员成为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的成员,详见下表。

[2] 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第18页。

[3] 马克西莫夫于 1913 年出生于伊洛夫州沙特罗夫村,1942 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院,曾经跟艺术大师列日斯基学习过。他擅长肖像画与风景画的描绘,他也擅长教学。艾中信曾对他的油画作品进行评价:“‘美术’本期刊载了马克西莫夫同志三幅油画——‘牧童’‘老农’‘温泉村大道’,这些油画和他的很多其他的油画一样,富有画家独具的风格——造型严谨,色彩绚丽,笔触有力等等。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油画大师马克西莫夫同志的艺术技巧的特征,还在于深刻地揭露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在风景画上则赋予自然深邃的意境。这些油画有力地显示了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具体性,真实性和鲜明性。”见《现实主义的油画技巧——向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教授学习》,《美术》1956 年第 2 期,第 27 页。

[4] 江丰:《欢迎苏联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美术》1955 年第 3 期,第 39 页。

[5]《油画训练班教育计划(1955 年)》油印件。转引自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1 年,第 15 页。

[6]《马克西莫夫同志讲课纪录》及《什么是结构?怎样学习结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办公室整理,油印件转引自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1 年,第 17 页。

[7] 靳尚谊口述,曹广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6—27 页。

[8] 靳尚谊口述,曹广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 页。

[9] 在《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中,靳尚谊在谈到经过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学习后对色彩的认识时说:“因为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种原有的传统,一种本色的习惯,装饰性的,黄的就是黄的,红的就是红的。其实在油画中,黄的在某种光线下就不能完全用黄,还得加很多别的颜色。红的也不能用挤出来的红色,也要加很多色,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色彩观念方法,色彩观念转换的过程……”

[10]《关于下乡实习问题——专家在教研组会议上的报告》手写件。转引自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第 18 页。

[11]《尊重人民尊重艺术规律——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学员座谈会纪要》(魏传义发言记录),《美术》2002 年第 7 期,第 15 页。

[12] 靳尚谊口述,曹广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版,第26—27 页。

[13]《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美术》1955 年第 7 期,第 20 页。

[14] 正是这种传授,学员们收获很大,感触良多。班长冯法祀就有切身体会:我认为我到了油画训练班,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这个收获,主要还是在色彩上。他让你观察颜色,你要画的那个颜色你不一定正面去看它,你可以通过旁边的一个东西,或者跟它有关系的,通过那个点去感受你要画的那个颜色,你画的那个颜色可以找到它的关系,它不是孤立的。他这样的一个方法就可以帮助你整体地去掌握对象,我觉得这个是他的教学给我的最大收获。《尊重人民尊重艺术规律——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学员座谈会纪要》(冯法祀发言记录),《美术》2002 年第 7 期,第 14 页。关于这一点,学员任梦璋也深有感触:“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油画,就是油画色彩……他(指马克西莫夫)强调观察研究色彩的能力,细微变色的能力,色彩的倾向性。还有,良好的色彩感,用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解释色彩现象,去理解它。”《尊重人民尊重艺术规律——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学员座谈会纪要》(任梦璋发言记录),《美术》2002 年第 7 期,第 15 页。

[15] 马克西莫夫:《油画和油画教学》,《美术》1957 年第 1 期,第 13 页。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表现,苏联,油画 马克西莫夫中国 表现 苏联 油画 马克西莫夫
下一篇:陈履生:美秀之美_陈履生-美秀博物馆--那种-感觉-都是||上一篇:陈履生:靠土吃土——路过日本滋贺县陶艺美术馆_陶艺-陈履生--博物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